钢铁长虹上的安全守护者

——走近国铁济南局聊城西线桥车间桥梁工区青年班组

■ 本报记者 白文斌

近日,在济郑高铁长清黄河铁路特大桥,一套全新的智能检测保障系统全面投入应用,通过634个传感器实时监测着桥梁健康。被称为“智慧卫士”的国铁济南局聊城西线桥车间桥梁工区青年班组,应用新技术,昼夜保障着铁路大桥的安全、通畅。

“今天晚上的任务是对大桥支座和传感器进行检测,‘五一’期间列车频次增加,咱们对这些重点设备再次进行检修维护。”5月4日凌晨0时30分,工区副工长王志奔传达完工作任务,和工友们整理好工具,登上40多米高的长清黄河铁路特大桥,准备对大桥进行全方位的检查。32岁的王志奔从事桥梁养护工作已有11年,见证了桥梁检测技术的飞速发展。

“248号墩支座位移数据有变化,咱们上去仔细检查一下。”王志奔能及时得知数据变化,得益于今年上线的一套大桥健康监测系统,工作人员通过手机终端可以实时查看大桥的状态。

济郑高铁长清黄河铁路特大桥是我国首座跨越黄河下游的混凝土结构铁路桥,创造了国内预应力混凝土五塔斜拉桥的规模之最。大桥全长1081.7米,设计时速达350公里。尽管大桥才使用一年,但考虑到水汽侵蚀、昼夜温差等因素,王志奔和同事们一直精心呵护着这座高铁大桥,丝毫不敢怠慢。王志奔告诉记者:“我们会提前收集梳理无人机巡检图像、AI模型推算出来的螺栓锈蚀周期等数据,确定养护重点。”

通过在大桥上安装的634个传感器,能够精确感知斜拉索的应力变化,捕捉到桥墩支座毫米级的位移量,24小时不间断地监测着桥梁每一个关键部位的数据变化,并以每秒1000条的数据传输速度,帮助桥梁“医师”们收集数据。国铁济南局聊城西线桥车间桥梁工区副工长侯家晨告诉记者:“你看屏幕上这些数据,就是大桥斜拉索的实时数据,以前我们每个月都要爬上70多米高的斜拉索,用索力动测仪来检查索力的变化。现在这套监测系统会把这些数据实时传输到我们控制中心,我们利用这些数据就能研判大桥的状态。”

王志奔所在的班组平均年龄虽然只有26岁,却都是高铁线路桥梁检查养护的骨干力量。根据大数据分析,他们来到大桥下,准备对数据显示异常的地方对症施治。

“再全面检查一下,把安全带都系好。”系好安全带、带上工具包,王志奔开始带领团队攀登悬梯,这次要到距离地面30多米高的桥墩支座上面,检查每一处钢筋、螺栓的紧固、锈蚀状态。悬梯直上直下,攀爬起来十分消耗体力,短短30米,却耗时10多分钟。像这样的桥墩支座共有14个,每一个都要这群青年“桥医”认真检查。

每个桥墩需要检查支承垫石有没有裂位,通过敲击判断有没有空响或者掉块。由于空间狭小,特别是支座区域,高度不到50厘米,每次检查,大家都需要蜷缩着身体进行。王志奔告诉记者:“以前我们9个人要花费一周的时间才能检查完14个支座。有了这套智能监测系统,2个人花4个小时就能检查完毕。”

从人工巡检到智能监测,从经验判断到数据决策,黄河铁路特大桥的守护故事,正是中国高铁飞速发展、一路领跑的生动缩影。当青春遇上智能科技,当传统技术插上数字翅膀,新时代铁路青年正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奋斗答卷。

2025-05-08 ——走近国铁济南局聊城西线桥车间桥梁工区青年班组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69219.html 1 钢铁长虹上的安全守护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