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凭“香”约天下
——临清市以“食”为笔书写文旅融合新答卷
■ 本报记者 刘亚杰
立夏时节,有着“漕运咽喉,商业都会”美誉的临清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漫步于斑驳古朴的古城墙下,浓郁的卤香随风飘散,街巷间烟火氤氲升腾。这些传承自漕运鼎盛时期的市井味道,不仅满足了食客们挑剔的味蕾,更化作一个个承载着岁月记忆的文化故事,吸引着万千旅客驻足品味。
古运河畔的“千年食单”
临清人的清晨,是从一缕托板豆腐的卤香开始的。木托板上的豆腐白如雪絮,咬一口,浓郁的豆香在齿间迸裂,穿透时光的雾霭。
“早就听说临清美食甲天下,这次专程前来,果然不负盛名。”从河北远道而来的李女士尽管已提前做足攻略,但两天的行程仍未能尝遍当地美味。“吃不完,根本吃不完。”她笑着对记者说,鸡蛋荷包外酥里嫩、临清糖盖香甜可口、特色豆腐脑热气腾腾,还有清真扣碗、油泼羊汤、烧饼夹肉等几十种特色早餐,每一样都令人回味无穷。
“临清的早餐不仅种类多而且经济实惠。”在托板豆腐制作技艺传承人李峰看来,几元钱就能吃饱吃好,这让临清美食有了牢固的群众基础。不同于宫廷宴席的华贵,临清美食扎根民间,种类繁多、价格亲民。临清既有高端雅致的餐厅,又有充满生活气息的街边小吃,截至目前,全市已有4000余家餐饮店铺遍布街头巷尾,满足了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据不完全统计,“临清名小吃”有20种之多。其中,山东省级非遗名吃——临清什香面、临清清真八大碗,武德奎肉饼、临清烧麦、尹阁下凡肉等被评为“山东省名小吃”;捶鸡面、牛肉干、麻辣肉丁等清真名菜和风味小吃在继承传统风味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借鉴和完善,在全国清真烹饪大赛中屡次获奖。这些荣誉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临清餐饮人的坚守与传承。
“一碗面”里的文旅经济学
正午时分,乾城食荟门前排起了长龙。临清什香面档口前,十几种热卤一字排开,蒸腾的热气裹着芝麻酱的醇厚、辣椒油的鲜香、蒜泥酱的辛辣。精心调制浇淋的过程,便是献给客人的最高仪式感。
临清因运河而兴,大运河不仅带来商贸繁荣,更让南北饮食文化在此交融,象征着开放和包容。近年来,临清市坚持把文化IP赋能作为餐饮品牌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核心路径,充分释放“天下运河·非凡临清”城市IP吸引力,将临清运河文化、清真饮食文化融入包装设计和品牌故事,通过文化附加值实现产品价值提升。推出“一日游”美食专线,绘制“临清美食地图”,打造新都汇特色商街、乾城食荟、国棉1960文创园等美食集聚区,吸引游客打卡,体验“舌尖上的临清”。
据统计,临清市2024年全年吸引游客510万人次,全市餐饮行业销售额增速达17%,其中限上餐饮业销售额增速达38.1%,增速位居聊城市前列。
国家级IP赋能地方文旅破圈
4月21日,临清市人民政府携手中国烹饪协会在北京举办新闻发布会,宣布临清“戏剧美食”IP升级为商务部“中华美食荟”系列活动,实现全国美食资源联动。同期举办的“运味临清 京彩绽放”美食品鉴推介会上,临清名厨现场呈现锅烧鸡子、什香面、清真八大碗等近百道非遗美食,吸引了北京餐饮企业、媒体及行业专家深度参与。
“美食是文化的载体,戏剧是艺术的瑰宝,运河是历史的脉络。本次活动不仅是一场美食与戏剧的盛宴,更是一次非遗传承、产业升级、文旅消费的深度融合实践。”4月30日,在“中华美食荟”2025大运河(临清)戏剧美食现场交流活动开幕式现场,中国烹饪协会会长杨柳表示,“此次联合临清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活动,通过美食市集、现场交流、参观考察、推介品鉴等活动,推动临清餐饮产业化、标准化经验输出,为全国餐饮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临清市委副书记、市长周超表示:“三年磨一剑,临清以‘戏剧为魂、美食为媒、运河为脉’,首次实现从区域性节庆到国家级IP的跨越。未来将依托活动形成的‘政府搭台、协会组织、企业落地’市场化机制,推动运河文化遗产活化、消费提振、产业升级的深度融合,力争成为大运河文化带文旅融合新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