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秀华:小蚂蚱蹦出好“钱”景
■ 本报记者 尹腾淑
本报通讯员 孙灵春
5月5日,临清市刘垓子镇九圣庙村村民李秀华的蚂蚱养殖大棚内,密密麻麻的蝗虫蹦蹦跳跳、生机勃勃。李秀华精准控制温度、湿度,以黑麦草为主要饲料,对蚂蚱进行生态化精心饲养。
2024年初,李秀华怀揣在河南焦作学成的蚂蚱养殖技术返乡创业。然而,启动资金成为拦路虎,临清农商银行刘垓子支行精准投放5万元“养殖贷”,帮助他建成首座标准化蚂蚱养殖棚。创业路并非一帆风顺,2024年,因大棚温控失衡、通风不足,导致蚂蚱发育不良,直接损失5万余元。一筹莫展的李秀华陷入了创业困境。2025年,李秀华再次向该行申请追加“备付金贷款”20万元。
“现在每茬蚂蚱个头均匀,批发商抢着要!”李秀华向记者介绍着今年刚刚建成的5座现代化养殖棚。今年,他开启技术革新之路。养殖蚂蚱重点是温度的管理,适宜的黄金温度和良好的通风条件,才利于卵的孵化和成虫的快速成长。为缩短繁殖孵化进程,李秀华创新了“阶梯式养殖法”,实现种虫孵化与商品虫养殖分离,大大提高了出货品质。每座棚养殖周期压缩至45天,产量稳定在250斤/棚,较传统模式增效25%。
如今,随着“香辣蚂蚱”“沪上醉蝗”等网红美食走红,李秀华的蚂蚱逐渐打开了市场。借助临清旅游逐渐走红网络,他的蚂蚱直供周边多个县市餐饮门店及烧烤摊。同时,他还试水了电商直播,虽处于起步阶段,但不少网友喜欢近距离观察蚂蚱习性。随着直播间人数的增多,网上订单也逐渐有了增长。
李秀华介绍,按照目前蚂蚱的市场价估算,5座蚂蚱棚的产值超过8万元。更令他惊喜的是,蚂蚱粪作为有机肥被瓜农和菜农高价收购,形成“生态养殖—农家肥料”的生物生态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