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之花遍乡野
——莘县妹冢镇的婚丧新俗见闻
■ 本报记者 苑莘
本报通讯员 邹海宏 孙宏钰
“以前村里人的红白事,费心费力费钱。现在谁家有事,村干部和志愿者都来帮忙,摒弃了大操大办,简洁又温暖。移风易俗工作真是做到了我们心坎上。”5月6日,莘县妹冢镇李庄村村民李彩凤激动地说。
妹冢镇在推广移风易俗的过程中,聚焦解决群众烦心事忧心事揪心事,在做群众的代言人、撑腰者的同时,让群众成为宣传移风易俗的主力军,每年节省婚丧费用约930万元。
说群众之所想 为群众代言
该镇经调研发现,绝大部分群众对婚丧事大操大办、恶俗婚闹等陈规陋习深恶痛绝,却又碍于面子随波逐流。为此,该镇以身边新风微故事为原型,编排《天价彩礼》小戏小剧等文艺作品4件。今年以来,开展线上线下移风易俗宣讲103次、移风易俗巡演36次,通过身边人唱身边事、演身边人,说“群众想说的话”,有效促进了移风易俗的观念逐渐扎根群众内心。针对部分村规民约内容空泛的问题,指导全镇49个村完成村规民约的修订完善,充实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亲敬老等移风易俗的内容。从源头上对社会性、顽固性的陈规陋习进行长期约束,有效营造了移风易俗的浓厚氛围。
解群众之所难 为群众撑腰
担心红白事没人问事,是群众红白事不得不屈从不良风气的关键。红白理事会往往是婚丧风气的执行者和助推者。为此,每次红白事,镇里都选派两名干部专门上门服务,各村党支部书记兼任红白理事会会长,逐渐形成“摸底排查、上报台账、上门宣传引导、跟踪服务、及时回访、信息反馈”环状链条式全方位服务模式,形成“事前有预判,事中有管理,全程有服务,事后有效应”的管理机制。不按照村规民约举办婚丧事宜的,红白理事会在劝阻无效的基础上,可以拒绝服务。如今,“一碗端”已成为当地群众办理丧事的普遍选择,除子女穿孝,其他亲属佩戴黑纱白花也成为新风尚。据统计,丧事费用从以往的两三万元降低到现在的几千元,红事有的一场能省上万元,有效减轻了群众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
激群众之所能 让群众当主角
吸引群众真参与、发挥移风易俗主体作用是取得成效的关键。妹冢镇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广泛开展“移风易俗我来说”“移风易俗大家讲”“移风易俗啥最荣”“移风易俗大家唱”等主题志愿服务活动,吸引大批次的群众参加宣传宣讲、培训指导、文艺展演等“讲评帮乐庆”实践活动,搭建群众参与移风易俗的平台,先后组织成立移风易俗志愿服务队50支,发展移风易俗志愿者近五百人,全程为群众提供场所布置、宾客引导、就餐安排、交通安全宣传等服务,形成群管群控群力的工作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