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上发电 板下生金
——临清市农光互补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 本报记者 吕晓磊
本报通讯员 倪群力
5月9日,在临清市刘垓子镇尹庄村,一排排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板下空间被巧妙利用——阴面种植着鲜嫩的赤松茸,阳面种着茂盛的土豆、大蒜等蔬菜。这种立体循环农业,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降低了种植成本,形成“一地两用、农光互补”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不仅让曾经的闲置“板下地”变成“致富田”,还让村民的钱包鼓了起来。
“以前这块地荒着也没啥用,现在装上光伏板,下面还能种菜,仅赤松茸种植一项,一年就给村里增收10多万元。”尹庄村网格党支部书记王维普高兴地说。村里与山东金铭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建立合作,赤松茸采摘后直接由企业包装销售,销路稳定。而种植的蔬菜则免费供应村幸福食堂,让老人吃上了新鲜放心的蔬菜。更让村民欣喜的是,这一项目还带动了20多名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就业,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
这是临清市推动绿色能源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临清市以国家“双碳”战略为指引,大力推动能源结构转型,成功申报国家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让越来越多的屋顶变身“绿色发电站”,为绿色能源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夯实了基础。截至目前,临清市分布式光伏用户已达13655户,总装机容量55.45万千瓦,3月份光伏发电量突破7245万千瓦时。此外,临清市还建成两座集中式光伏电站,总装机容量7.5万千瓦,光伏发电已成为当地能源供应的重要支柱。
在光伏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临清市还深入推进临清51.875万千瓦陆上集中式风电项目和“千乡万村驭风行动”项目,为风能高效转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储备了雄厚力量,进一步拓宽绿色能源发展路径。为优化能源利用效率,当地还探索“源网荷储一体化”新模式,组织企业赴河南郑州考察学习先进经验,推动能源系统高效协同运行。
从光伏板下的“共富菜”,到屋顶上的“绿电银行”,再到未来风能的深度开发,下一步临清将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持续推动新能源与农文旅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绿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