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走云端的数据捕手
——记全国先进工作者、市公安局网络安全保卫支队警务技术一级主管刘洪伟
■ 本报记者 岳殿举 王娜
本报通讯员 储鹏
他以键盘和鼠标为武器,在海量数据中发现关键证据,让数据“开口说话”;
他是敏锐的数字侦探,在浩瀚无际的虚拟世界中寻找蛛丝马迹,在系列重大案件侦办中屡建奇功;
他就是202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聊城市公安局网络安全保卫支队警务技术一级主管刘洪伟。
多年来,他凭借精湛的业务能力和缜密的工作作风参与办理数百起重大案件,灵活运用数据搭建模型,研发应用系统,实现了“破一案、打一类”,用自己的青春守护互联网有序运行,先后荣获“山东省先进工作者”“齐鲁工匠”等荣誉称号。
识数寻踪 屡建奇功
从大量电子数据和枯燥的字符中寻找“蛛丝马迹”,往往是新型网络犯罪案件侦破的突破口。为了练就在海量数据中捕捉疑点的“鹰眼”,刘洪伟边学边干、边练边战,一有时间就翻书本、上网课,持续给自己“充电”。凭着一股钻劲儿,他取得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数据分析建模高级证书,入选“公安部教官”,成为警营里的电子数据侦查取证专家。
2023年2月,在提取分析一个网络涉众案件时,刘洪伟和战友对涉案App进行破解分析,搭建数据分析模型,快速分析涉案人员盈利情况和组织架构,为案件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2024年3月,在打击电信诈骗案件专项行动中,他对扣押的621部手机、电脑中的电子数据进行提取,根据检材信息对犯罪嫌疑人窝点进行分析,为案件的审讯、扩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近年来,他参与分析16起网络传销案,通过专业技术分析出每个会员所在层级、发展下线情况及盈利情况,为案件进入诉讼打下了坚实基础……
如今,刘洪伟和战友每年参与破获案件300多起,分析涉案电脑、手机1000多部,出具报告300多份,用精湛的技术和忠诚的担当守护着网络安全。
创新突破 匠心筑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从事网安工作以来,刘洪伟凭着能啃硬骨头、敢打硬仗的信心和决心,以顽强的意志、细致耐心的作风、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在创新突破的道路上破浪前行。
为了解决电信诈骗案件中银行卡分析效率低、难以理清线索的问题,他反复推敲、细致琢磨,研发了“涉案网银资金流快速分析系统”,把原来需要2天才能完成的筛选甄别工作,缩短到10分钟内完成,极大提高了银行卡交易分析的准确性、案件办理的时效性。他以齐鲁工匠创新工作室为依托开展科研攻坚,经过三个月的努力,研发了“警数银行”——涉案网络数据采集汇聚智能研判平台,实现了涉案数据的零存整取、循环再生、分类加工、深度应用,解决了涉网案件人工提取数据效率低、类案关联分析难度大等问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每次对疑难案件提取完成后,我就想怎么做才能操作更简单、更规范、更精准。”刘洪伟说。正是凭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他在创新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先后荣获山东公安科技进步奖4次,多次在公安部和省公安厅组织的比武竞赛中获奖。
头雁领航 薪火相传
“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要想未来能打更多硬仗、胜仗,必须凝聚更多专业技术人才的力量。”刘洪伟这样说。
鉴于此,他充分发挥创新领头雁作用,通过“名师带高徒”等活动,为年轻民警迅速成长为数据提取分析行家铺路搭桥,培养了一大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专业人才。
2022年,“刘洪伟齐鲁工匠创新工作室”成立,工作室以创新为纽带,开展技术培训、技术创新、业务交流、名师带徒等活动,先后培养出30名电子数据取证分析工程师,200多名技术能手,形成了团队效应。几年来,他带领的创新工作室已成为全市公安电子数据取证龙头,完成科技创新3项,大大提升了全市的技术能力,荣获“聊城公安科技兴警创新团队”称号,并多次获得省级奖项。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征途漫漫、重任在肩,刘洪伟以科技为剑,以忠诚为盾,全力践行守护网络安全的神圣使命,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书写了一名公安民警的忠诚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