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样板村建设的三个维度
——探访冠县基层治理典型村贾镇富贾新村
■ 本报记者 陈霞
本报通讯员 洪一凡
“红擎善贾”农文商旅产业综合体、“富贾生态”品牌、“钱绍俊金牌调解室”,“信用+”、幸福食堂、新农村业校……冠县贾镇按照冠县提出的“125”基层治理体系建设标准,持续深化行政新村联建共治,以富贾新村为试点,通过产业共育、服务共享、群众共富“三个维度”建设,实现集体经济连续3年超百万元,充分释放“强村带弱村、抱团促发展”的辐射效应,打造了“125”基层治理体系的贾镇样板。
“信用+”也能跨村共享
富贾新村共有9个自然村,其间发展不均衡,新村“两委”以“信用+”建设为突破口,创新“1+9+N”三级信用管理,制定《富贾新村信用量化积分管理办法》,设置孝老爱亲、热爱集体、移风易俗等7大类27项积分指标,“因村制宜”开展具体评选。设立“信用之星”跨村激励制度,各自然村每季度推荐3名信用之星候选人,经新村党委综合评议后,对获评者给予“信用礼包+典型表扬”双重激励。截至目前,累计开展信用积分评比36次、评选信用之星108人。针对未建幸福食堂的自然村,按照“信用就餐 幸福共建”的方式,网格村庄65岁以上信用之星可以在中心村贾镇街幸福食堂免费就餐,既解决了小村养老服务供给不足问题,又促进了自然村间资源流动。目前,跨村就餐服务已惠及老年人100余人次,形成了“守信者得实惠”的良性循环。
“网格”化里的民意畅通
合村并居后人口规模大、诉求多元,瞄准这一新特点,富贾新村实施了“胡同长+楼长”管理模式:将9749名村民划分为86个网格,选聘112名胡同长、楼长担任“民情前哨”,按照“日巡查、周汇总、月研判”的方式找准矛盾问题的源头,形成“点面结合、条块联动”的治理网络。
依托“钱绍俊金牌调解室”,该新村组建“3+N”调解团队,由村“两委”、乡贤、法律顾问组成核心专班,N名村民代表参与,共归集土地流转、邻里纠纷等7类高频诉求53件,运用“话家常、讲实例”柔性调解法,成功化解矛盾47件,实现12345市民热线零投诉、群众满意率100%。
本着“小事不出村”的原则,该新村完善闭环处置制度,建立“联席议事+跟踪督办”制度,由村“两委”牵头联合镇级多部门会商,将“接诉即办”升级为“未诉先办”,针对农忙季节纠纷多发特点,村“两委”组织专人提前介入,成功化解农机使用、晾晒场地等矛盾13起,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新村”。
产业共育,让治理根基更厚实
产业兴,才能富民众。该新村按照“支部领办、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发展思路,成立党支部领办的富贾生态园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集“农业种植、观光采摘、育苗栽种”于一体的生态园,筹集资金650万元,建设高标准温室大棚22座,红提、圣女果、葫芦和水果黄瓜等优质农产品畅销全国,每年为村集体增收30余万元,带动网格村庄百余人就业,实现“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民”的转型突破。
该新村依托贾镇街村“时光小院”特色餐饮,推出场地租赁优惠、技能培训等8项精准服务,成功吸引钱德旺等5名乡土人才返乡创业。其中,钱德旺投资建设的养生按摩馆与时光小院形成业态互补,形成“产业聚人才、人才促治理”的良性循环。截至目前,返乡人才累计参与村务协商23次,提出治理建议17条。
该新村将垂钓中心、湖畔餐厅、古巷民宿、农家乐等进行整合,全力打造“红擎善贾”农文商旅产业综合体,年接待游客超1.5万人次,带动消费30万元。实施“富贾生态”品牌战略,将品牌维护与信用积分挂起钩来,举办“最美庭院”“诚信商户”等评比活动。2024年开展评比活动12次,村民自发整改环境问题87处。产业发展与文明创建的同频共振,让村民大受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