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十年扎根林海写春秋
——记全国先进工作者、茌平区国有广平林场正高级工程师王吉贵
■ 本报记者 岳殿举 王娜
本报通讯员 储鹏
三四层楼高的树木连片,浓浓绿意间鸟鸣婉转。5月8日一早,茌平区国有广平林场正高级工程师王吉贵像往常一样,信步走进林场,看着面前茁壮的苗木,他的眼神中满是慈爱,在他心里,这一株株苗木就像是他的孩子。
参加工作四十多年来,王吉贵始终奋战在林业生产第一线,守护着身边的一草一木,守护着美丽大自然,被誉为“鲁西林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他先后获得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最美林草科技推广员、山东省创新榜样、全国第四批国家林草乡土专家、首届齐鲁最美自然守护者、全国林业系统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今年,又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用王吉贵的话说,他这几十年就是干好了一件事,那就是种树。四十多年间,他用脚步丈量着林地,用信念守护着生态,唱响齐鲁大地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之歌。
1995年,王吉贵被任命为茌平县国有王老苗圃党支部书记、主任。面对苗圃“春季白茫茫,夏季水汪汪”的恶劣条件,他带领职工深挖沟渠、治理盐碱,把2000亩盐碱涝洼地变成土壤肥沃的“聚宝盆”,年出圃苗木120万株、种条200万根、绿化苗木10万株,使王老苗圃成为全省十佳苗圃。
“种树就是种德,种树就是种福,种树就是种财,种树就是种空间”,这是王吉贵的信条。2001年,为响应县里发展大枣产业的号召,他和苗圃技术人员利用8年时间,走遍全县16个乡镇的156个村庄,成功选育出大枣新品种“茌圆金”“茌圆银”,并带领苗圃投资20万元建设圆铃大枣技术培训中心,推广大枣种植技术,累计培训农民4万余人,培训嫁接能手500余人,农民技术员3000余人,为茌平大枣产业的兴旺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2014年,王吉贵调任茌平县国有广平林场党支部书记、场长。在这里,他带领党支部一班人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全心全意守护这片绿色。
王吉贵不仅种树还研究树种。2016年,广平林场与山东省林科院开展合作,共同建立了10亩40个品种的接骨木示范园、20亩84个品种的白蜡示范园,参与选育的“华蜡1号”和“鲁绒1号”通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新品种审定、选育的“绒红2号”“金箭”“济泺”“银箭”“靓箭”“金翠”“绒红4号”通过山东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良种审定,进一步丰富了林场种质资源。
如今的广平林场有白蜡、柳树、法桐、榉树、朴树、苦楝、梓树等200多个树种,吸引了白鹭、夜鹭、牛背鹭等大量野生鸟类繁衍栖息。据统计,每年来此繁衍栖息的鸟类约160种,总数量超万只,其中包括“鸟中大熊猫”震旦鸦雀等。登上林场6层楼高的观鸟台,停歇树梢的鸟儿如花朵般点缀“绿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这里成为真实写照。
从盐碱地到国家级湿地公园,从技术员到全国先进工作者,王吉贵用四十多年的兢兢业业、勤耕不辍,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成为聊城生态建设的缩影。
如今,年过花甲的王吉贵除了巡林护林,又多了一份使命——湿地保护宣教,他带领的王吉贵劳模工作室先后与聊城大学和各中小学合作成立湿地科普宣教中心、山东省科普教育基地,累计开展湿地保护宣讲80余场次。
“讲好林业故事,传承劳模精神,守护生态家园,这是我今后要做好而且要一直做下去的三件事。”王吉贵的话铿锵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