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汇智聚力,澎湃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山东聊城轴承产业高质量发展专家服务团暨2025年专家聊城行活动侧记
■ 本报记者 林金彦
初夏时节,东昌湖畔,惠风和畅,群贤毕至。
5月15日上午,山东聊城轴承产业高质量发展专家服务团暨2025年专家聊城行活动座谈会在市会议中心举行。来自全国各个领域的50余名专家齐聚一堂,汇聚人才与科技的力量,聚焦聊城轴承产业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把脉开方、精准赋能,为聊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献智出力。
本次活动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指导,山东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以及聊城市委、市政府主办。5月14日至16日,专家们与我市有关企事业单位进行交流合作,并赴部分县(市、区)考察对接,围绕轴承产业、医疗健康、数字技术、低空经济、现代农业、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深入开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和人才培育,为产业发展把脉问诊、精准赋能。
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锚定“走在前、挑大梁”,深入实施工业经济“头号工程”,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双向发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努力赢得高质量发展主动权。
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是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我市坚持把人才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强引擎,紧盯产业“需求端”和人才“供给端”,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和“青年兴聊”工程,优化升级“人才新政35条”,创新推出“青年兴聊16条”“技能兴聊16条”等人才新政,打造起“人尽其才、近悦远来”的良好人才发展生态。
特别是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的大力支持下,我市坚持“高端引才、柔性引才”,连续举办8届“专家聊城行”活动(本次是第9届),累计邀请500余名高层次专家来聊对接合作,签约项目300余个,解决技术难题1000余项,为高质量发展增添了强劲动能。
轴承产业的发展历程,是我市做深做细“人才+产业”文章,持续深化产学研融合发展的生动缩影。轴承作为现代工业的“关节”,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重要关键领域。作为全国五大轴承产业集聚区之一,我市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推动轴承产业从传统制造迈向智能升级,从区域品牌走向国际舞台。当前,我市轴承产业已形成了从原材料加工到精密制造、仓储物流、产品销售的全产业链布局,能够生产内径小到一毫米、大到两米的上万种型号高端轴承,在低空飞行器、工业机器人、风力发电、精密医疗器械等领域,都有聊城的“隐形支撑”。部分聊城企业和相关科研院所以及行业专家持续深化合作,不仅完成了智能化生产线升级,还在薄壁轴承等关键技术上打破国际垄断,甚至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小轴承转出大产业”的传奇背后,离不开政府部门的精准施策、企业的创新拼搏,以及连续多年“专家聊城行”活动的智力支撑。
本次“轴承产业高质量发展专家服务团”和“专家聊城行”活动共同举办,让“专家聊城行”连续8年积累的品牌效应更加凸显,有了更高的资源。会前,参加活动的专家与聊城企事业单位进行了深入交流,多个项目达成了合作意向。今后,与会专家还将持续聚焦聊城产业需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项目对接、实地指导、平行论坛等多种方式,推动更多关键技术突破和优质项目落地,为聊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集聚更多人才动能、提供更多智力支撑。
我市将以本次活动为契机,持续深化产学研融合发展,全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超前布局,让城市与人才的“双向奔赴”跑出“加速度”,奏响新时代“两河明珠”的发展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