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借力“外脑”助推产业升级
——专家服务团成员谈聊城轴承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 本报记者 岳耀军
5月14日至16日,山东聊城轴承产业高质量发展专家服务团暨2025年专家聊城行活动在我市举办。专家服务团成员、河南轴承产业联盟秘书长、高级工程师叶军接受采访时表示,聊城轴承产业正以“破局之势”突破中低端瓶颈,通过“外脑”赋能、创新驱动,加速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
叶军对聊城轴承产业的升级成效给予高度评价:“从传统制造迈向智能升级,从区域品牌走向国际舞台,聊城用‘匠心智造’书写了‘小轴承转出大产业’的传奇。”他指出,聊城已形成覆盖原材料加工、精密制造、仓储物流、销售服务的全产业链,年产值超300亿元,临清市更被誉为“中国轴承贸易之都”,宇捷、哈临、华工等标杆企业通过国际合作、产学研融合和智能化改造,成功打入国际高端市场,展现出强劲创新动能。
当前,聊城轴承产业正处于数字化、智能化深度转型期,需要在关键技术研发、创新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引进等方面进一步发力推动产业组织优化、技术创新升级、生产模式改革,以更好地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叶军提出三方面建议:一是强化“外脑”智力支撑。“要持续放大‘专家聊城行’平台效应,将高校优势学科、顶尖科研团队与本地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他表示,专家服务团将聚焦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助力企业突破轴承材料、精密加工等“卡脖子”环节,推动更多创新成果在聊城“开花结果”。二是构建协同创新生态。建议深化“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在产业链协同、检测标准制定、数字化转型等领域形成合力。“特别要运用好‘科技信用贷’等金融工具,为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注入活水。”三是锚定国家战略谋发展。“作为现代工业的‘关节’,轴承关乎重大装备自主可控。”叶军强调,聊城应抢抓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将产业优势转化为服务国家制造业安全的关键支撑。
叶军表示,此次作为轴承产业高质量发展专家服务团的一员,将和与会专家一道,立足聊城产业发展实际,深度对接企业需求,在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和支持,推动聊城轴承产业向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跃升。他坚信,在政府、企业和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借助“外脑”的智慧和力量,聊城轴承产业不仅能成为本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更将成为全国轴承产业的“创新高地”和“绿色标杆”,为“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贡献更多“聊城力量”。
据悉,连续举办8年的“专家聊城行”活动累计邀请高层次专家500余名,签约项目300余个,达成合作意向及解决技术难题1000余项。此次活动聚焦轴承、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将通过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持续为聊城轴承高质量发展注入人才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