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好“铁算盘” 管好“钱袋子”
——访全国先进工作者、市财政局预算科科长张学林
■ 本报记者 岳殿举 王娜 本报通讯员 储鹏
“全国先进工作者这个荣誉对我来说是荣誉更是鞭策。”5月10日,刚刚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的市财政局预算科科长张学林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扎根财政工作十余年来,张学林始终牢牢把握财政工作政治方向,扛牢财政工作的使命担当,以饱满的热情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工作,以锲而不舍的精神推动政策落地取得实效,保障基层财政平稳运行。
2019年,张学林担任新成立的预算绩效管理科科长。上任伊始,他便明确了工作目标,那就是向改革要动力,向管理要效益,围绕绩效管理做好“扩围、升级、提质、增效”四篇文章。
“预算编制不是拍脑袋的决定,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以详实的数据优化预算安排,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张学林深有感触地说。为此,他牵头起草了《聊城市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方案》,以纲领性文件明确绩效管理总规划,建立“1+2+24”的绩效管理制度体系,每年审核修订绩效目标2000余个,开展现场评价项目50余个,服务70个预算部门单位构建整体绩效目标,并利用两年时间实现了市级事前评估、绩效目标、运行监控、绩效自评和部门整体绩效管理“五个全覆盖”,在市县两级基本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去年,我们对全市11个县(市、区)环保网格员资金开展重点绩效评价,会同相关业务科室与机构成立绩效评价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和座谈调研相结合的方式,聚焦问题主线,深入了解网格员资金市县配套、分配拨付,网格员选聘考核等情况,同时进行实地走访,对存在职能重叠的网格员和公益岗等进行了科学整合,有效节约了财政资金,做到‘一钱多用’。”张学林介绍。
在日常工作中,张学林始终秉持“财为政服务、法为尺衡量”的原则,坚持用制度管权、按程序办事、靠数据说话,创新实施“轻重缓急”分类保障机制,对刚性必保支出“应保尽保”,对有投入要求和具体标准的支出“尽力而为”,对有投入要求但无具体标准的支出“统筹保障”,对部门合理需求“量力而行”,既守住了底线,又传递了温度。
由张学林牵头,市财政局预算绩效管理科将预算管理和绩效管理深度结合,出台市级项目预算评审规程制度,形成《聊城市财政支出标准》,创新“事前评估+成本效益分析”模式,对新增1000万元及以上的投资发展类项目建立“事前评估+预算评审”联动机制,探索试行绩效评价末位淘汰制,开展分行业、分领域资金绩效评价。2022年,聊城市获批省成本预算绩效管理试点市建设。
2023年以来,市财政局预算绩效管理科对21个项目开展评审,压减金额7.4亿元,审减率17.4%,有效解决部门资金申报不实、标准化程度低等问题,确保财政资金保障“大项目”的科学性、规范性。
“今后,我们将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将预算编实、编细,打好‘铁算盘’、管好‘钱袋子’,在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增进民生福祉、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彰显财政人的时代担当。”张学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