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受创新的力量
——第39届山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决赛侧记
■ 本报记者 娄小皓
5月17日至18日,聊城第一中学体育馆内热闹非凡,第39届山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决赛如期举行,全省各地300余名追逐创新梦想的少年们齐聚聊城,在这里展开一场场激烈角逐。
山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作为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关联赛事,不仅构建起稳定的省级科创展示平台,推动众多学校加大科技教育投入、丰富课程活动,从中发掘培养出一批批未来的科技创新人才,还吸引高校、科研院所专家教授等各界力量参与,引发了社会对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广泛关注。此次大赛的参赛者分为少儿组和少年组,参赛作品涵盖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其中少儿组有98项作品,少年组有176项。每一项作品都蕴含着孩子们的心血与梦想,体现了他们在科学实践中的探索精神。大赛期间,除了精彩的作品展示,开幕式、封闭问辩和专家报告会等丰富活动也相继开展,给参赛者和观众带来了全方位的科技体验。
大赛还邀请了一级航天员陈全以《航天员选拔训练》为主题,为广大选手作报告,弘扬航天精神。“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科技创新能力直接关乎国家竞争力、关乎国家的未来。希望广大青少年勇做创新先锋,保持对科学的好奇与想象,像牛顿观察苹果落地、瓦特研究蒸汽机一样,在日常实践中突破常规思维,以奇思妙想点燃创新火花。”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袁慎庆表示。
在现场,一个个设计实用、创意新颖、灵巧可操作性强的创新作品“千帆竞逐”。其中,来自潍坊的参赛选手齐若冲携创新成果“基于物联网的老年人智能拐杖”引发关注。“针对老年人摔倒及出行难题,我在传统拐杖基础上融入‘数字神经’技术,既保留使用习惯,又赋予其智能属性。研发过程中,我通过调研老年人需求并不断完善功能。这款智能拐杖集基础支撑、LED照明、数据统计、一键报警、精准定位、路线规划及安全提醒等功能于一体,按下按键即可发出警示音,希望能为老年人出行安全提供保障。”齐若冲介绍。
近年来,我市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持续优化教育、科技、人才创新机制体制,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全力奏响高质量发展的澎湃乐章。
在省科协等省直部门的支持下,聊城成功对接高端智力资源,组建专家服务团队,搭建“政产学研用”平台,助力30余家企业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科技创新的后备力量。下一步,聊城将始终坚持把青少年科技教育作为基础性工程扎实推进,通过构建多元培育体系,在全市营造出“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