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花带动一座城

——聊城赏花经济观察

■ 本报记者 王培源 赵宗锋

刚刚过去的这个春天,聊城以春之名,以花为媒,持续释放消费潜力,推动“赏花+”产业链创新升级,加速农文旅等多业态融合,使“颜值”变“产值”,让赏花经济持续绽放。

近年来,我市立足自身实际,持续发力赏花经济新业态打造,“梨花节”“樱花节”“海棠生态艺术节”等展会活动内容丰富、争奇斗艳。“赏花+旅拍”“赏花+美食”“赏花+研学”“赏花+露营”等春季文旅消费新玩法新模式层出不穷。可以说,“花样”正不断升级,“花边”正持续拓展,“花链”正有序补强。当然,面临的挑战还不少,可提升的空间依然不小。

打造特色品牌 “颜值”各有千秋

4月19日,东阿县艾山村,游客刘春艳穿过人群熙熙攘攘的黄河大集,映入眼帘的是牡丹园里大片大片盛放的牡丹。

“以前没这么多人,现在好了,既能逛黄河大集,还能赏艳丽的牡丹。”刘春艳笑着说。

近年来,艾山村充分利用艾山与黄河的优美自然风光,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流转1000余亩土地,打造出集牡丹观光、休闲采摘、中草药种植、艾灸体验、黄河景观游览于一体的3A级艾山风景区。游客服务中心、美食农家院、民宿等特色产业兴旺,极大丰富了旅游业态。今年的黄河大集,更是把赏花与民俗展演、特色美食、非遗体验、中医药文化传承等多元素结合在一起,让游客不只赏了花,吃住游购娱各方面都尽了兴。

在临清市,魏湾镇前张官营村中华海棠园里,这段时间同样热闹非凡。在中华海棠园生态花海艺术节上,可以观看“非遗京剧×海棠花海”实景演出,感受海棠树下的音乐氛围,还可以品尝海棠炖鸡、炖甲鱼、网红旋饼等美食……

在冠县,每年的梨花节,都是万众瞩目的焦点,今年也不例外。在中华第一梨园,“梨剧场”内的古代种梨人讲述着新时代的新故事;400多年的梨树王下,灯谜、投壶、飞花令,让古今交融的中华灿烂文明可感可触可及;“百年古树认领”等诸多融入式、沉浸式的文创项目,更让游客深入体验到休闲农旅的魅力……

在市城区,姜堤乐园的樱花节是许多人的“心头好”。盛大启幕的“春季游园会”上,盛放的3000株樱花与非遗集市相遇,古韵悠扬、裙裾飞扬,镜头里的人们笑靥如花,镜头外的春光浪漫十足。

……

花海如潮、芳香四溢、人流交织、妙趣横生。在聊城这个有着“北国江南”独特风貌的土地上,各具特色的赏花经济场景,正逐渐形成规模,塑成品牌。

破解发展掣肘 “产值”亟待提升

花开富贵。不过,因为存在花期较短、创新性不足等实际问题,赏花经济从“颜值”到“产值”的发展之路上,挑战也真不少。

多年来,各地出现的活动内容同质化程度高、游客留不住等问题,在我市也不同程度存在。比如,不少园区的花海里,只有观光步道和农产品摊位,真正能让游客沉浸式体验的项目还比较少,让人眼前一亮的文创产品太少。尤其是在满足年轻人群体的消费需求上,创新性举措仍显不足。这背后,是需要整个产业链来支撑的。

在东阿县,通过发展油用牡丹和艾草产业,当地的深加工产业链日趋完善。相应的,一些与中医药文化深度结合的产品,尤其是文创产品也越来越多。

此外,便民细节要“多多益善”:赏花地图是否详尽、露营装备是否齐全、餐饮民宿是否就近实惠等,都是游客关心的重点。

“前几天,去了一个景点看花,停车真不容易。另外,园内的卫生条件还得提升一下。”一位游客这样说。这反映出我市部分景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依然存在短板。

在不少游客看来,让“一朵花”产生持久效益,还是要在地方特色文化上做足文章,打造更多“全时、全域、全龄”的新赛道和新场景。

“前一段时间去了浙江绍兴,看山茶花的同时,我们还在那里体验了采茶、炒茶。”采访中,游客梁佳昌说,当地就是把茶文化和游客体验深度结合,让人愿意留下来细细感受。

事实上,我市也正在努力推进赏花经济的基础设施完善,创新打造更多沉浸式消费场景,夯实“品质消费”的基石。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充分发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影响力,打造以城市漫游为核心的休闲微度假城市,注重业态焕新,推动旅游住宿业高质量发展,支持各县(市、区)打造文旅爆点、特色IP,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让游客从简单的“拍照打卡”走向更具活力和吸引力的“沉浸体验”,真正催生“一朵花带动一座城”的裂变效应。

2025-05-20 ——聊城赏花经济观察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69833.html 1 一朵花带动一座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