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验到专业,从被动到主动,冠县“心育”品牌——
以心育心 护航成长
■ 郝凯 王登云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我们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专业化队伍、系统化课程、协同化机制,构建起覆盖‘预防—干预—成长’的全链条支持体系。”5月28日,冠县教育和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怀礼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言语中透着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深切关怀与坚定信心。
作为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冠县近年来以“以心育心,护航成长”为核心理念,通过整合资源、创新模式、精准施策,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从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到特色品牌活动打造,从家校协同共育到医校联动护航,冠县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心育”之路。
专业化队伍筑基
特色活动赋能心灵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的根基在于专业化队伍建设。冠县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内部交流、内部评比”相结合的培训模式,打造出一支411人的心理教师队伍。山东师范大学蔺秀教授团队的专题培训、沙盘游戏技能提升班、心理教师基本功大赛等活动,让教师们不仅掌握了认知行为疗法、团体辅导等专业技能,更在实践中提升了危机干预能力。
“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位心理教师都成为学生心灵的‘导航员’。”冠县武训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王红星介绍。该校师生原创的心理情景剧《成长加减法》,凭借对青少年心理困境的深刻洞察,受邀参加第八届全国高校心理情景剧展演,并获优秀奖,展现了“以艺术疗愈心灵”的独特魅力。
与此同时,冠县注重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每年5月的心理健康月活动中,心理手抄报比赛、心理主题班会、心理咨询与辅导等丰富形式,营造了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更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大学“心光同行”心理赋能专项行动的引入,通过北大学子与中小学生的“一对一”结对帮扶,以朋辈引导的方式缓解学生压力,树立成长目标。
家校协同织网
医校联动筑牢防线
家庭是心理健康的“第一课堂”。冠县通过家长学校、家庭教育讲座、亲子心理拓展活动等形式,推动家长掌握科学育儿方法。例如,家长微信群、QQ群的常态化沟通机制,让教师与家长能够实时共享学生动态,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在危机干预方面,冠县构建了“精准筛查—分级预警—闭环管理”的立体化防控体系。依托智慧教育平台,每学期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评,动态监测心理健康状况,并通过“先治疗,后支付”的医校联动模式,与冠县人民医院、中心医院共建诊疗绿色通道,实现心理危机干预成功率95%以上。
“我们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预防’,让专业力量成为学生成长的‘安全网’。”王怀礼表示。
课程创新激发兴趣
班主任共育凝聚合力
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特点,冠县构建了分层递进的心理健康课程体系。小学阶段通过游戏、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自我认知与情绪管理能力;中学阶段则聚焦学业压力应对与生涯规划,引导学生科学面对挑战。
此外,线上微课、心理拓展训练等多样化教学形式,让心理健康教育“活”了起来。而在班主任队伍建设中,冠县通过“新手入门—骨干进阶—名师领航”三级培养方案,推动班主任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多面手”。名班主任工作室的课题研究、联合主题班会等举措,形成了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支持网络。
从经验驱动到专业引领
打造“心育”品牌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阵风’,而是需要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王怀礼表示,冠县通过“心理教师+班主任+家长+社会”的协同机制,逐步实现了从“经验驱动”到“专业引领”的转型。
如今,冠县的心理健康教育成果已形成品牌效应。北大学子榜样引领项目、心理情景剧排演、家校共育模式等创新实践,不仅为县域教育注入了“心”动能,也为全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耕‘心育’土壤,强化数字资源赋能,推动心理健康服务向精准化、专业化、品牌化迈进。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在心灵阳光下茁壮成长,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心’力量。”王怀礼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