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科技“种”在泥土里
——记东昌府区科技特派员黄花菜产业服务队
■ 本报记者 张目伦
本报通讯员 张振祥
“科技服务贡献大,赋能乡村顶呱呱……”这是东昌府区沙镇袁楼村黄花菜种植户王兴利编写的一首打油诗。
5月26日,王兴利在接受采访时介绍,为助力农民增收,东昌府区科技特派员们挽起裤腿下田间,跟广大种植户面对面交流,开展技术服务,解决技术难题。看到这些农业专家、农技大咖亲临一线,王兴利情不自禁地以诗抒怀,感谢科技特派员帮助种植户踏上致富路。
小小黄花菜开出“致富花”。2021年,东昌府区黄花菜种植初具规模。为解决种植过程中的问题并做好技术指导,该区成立了科技特派员黄花菜产业服务队。服务队由东昌府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聊城大学、聊城职业技术学院专家教授和有一定农业技术经验的“土专家”组成,东昌府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姜新任队长,以聊城市聊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依托,开展试验示范研究,包括化学除草、病虫害防治试验,保护地黄花菜与吊秧西瓜/甜瓜(哈密瓜)、吊秧豆角立体复合种植模式等试验示范,总结形成相关操作管理规程。目前,服务队已发展30余亩种苗繁育基地,形成年产种苗200万棵生产能力,推广了黄花菜统一种苗、统一技术管理、统一回收加工、统一市场销售“四统一”管理模式。截至目前,服务队已开展全方位现场指导20多场次,组织开展专家基层行活动2次,培养和帮扶科技带头人、种植大户3个,培训基层群众50多人次。
随着黄花菜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和市场需求日益增长,东昌府区已成为全国早期鲜黄花菜市场的主要供应地,产品供不应求。然而,由于当地农民观望心理强,仍需进一步做好示范展示,并解决好前期投入大、种苗繁育难等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2024年以来,服务队为度假区李海务街道西白村和东昌府区沙镇袁楼村提供全周期黄花菜种植服务,定期下地开展“田间诊断”,手把手指导种植户。通过开展20多次田间指导和培训,服务队有效保证了整个种植过程的安全,从未发生重大病害和管理失误。
结合自己多年在农技推广一线摸索出的经验,并充分考虑每种作物的生理和种植规律,姜新总结出“黄花菜+豆角”“黄花菜+西瓜”“黄花菜+哈密瓜”等立体复合种植模式。2022年至2023年,韩集镇后姜村、石海子村和广平镇大磨刘村通过此模式,在聊河农业种植基地进行了小面积试种,收益较好。经全年试种监测,后姜村基地套种的3个大棚3.3亩早春西瓜和越夏哈密瓜,两茬共产瓜3635公斤,亩收益达1.3万元。石海子村和大磨刘村基地套种了扁豆角和越夏哈密瓜,4个大棚共计10.4亩,亩收益达1.1万元。
“立体种植可实现作物和生长环境互补,常规管理就行,一般农户即可操作。”姜新介绍。
除做好黄花菜产业的指导外,姜新和他的服务队还针对本区域农民种植的蔬菜、小麦、玉米等做好相关服务,推广了小麦全幅播种、小麦高产精播、氮肥后移等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