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范筑先:举家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

■ 张玉录

范筑先举家抗日,共赴国难,满门忠烈,英名流传。1936年11月,范筑先从临沂来到聊城任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保安司令兼聊城县县长。虽为国民党地方官员,但他积极拥护国共合作,主动联合共产党干部组建抗日武装。至1938年11月15日壮烈殉国,范筑先在聊城只有短短两年时间,但他举家抗日,满门忠烈的事迹却气吞山河,光耀史册。

在范筑先纪念馆里,陈列着范筑先那封著名的“皓电”。电文饱含对国家的担忧、对民众的责任;饱含对誓死抗战、人在城在的决心。每个字都掷地有声。

这封通电震动全国,是向上级、向全国各界发表的誓死抗战宣言书。通电把范筑先完全放在背水一战的位置。他深知,以区区地方保安力量,抗击穷凶极恶的日本正规军,肯定是一条不归路。因此在电文中还企望能给予军饷枪械诸方面的接济。

通电是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范筑先奉命撤到黄河北岸齐河渡口时,看到大批难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他夜不能寐,深感责任重大。当意识到撤到黄河以南是逃往湖北避难时,共产党员张维翰、姚第鸿积极建议召开部署会议。范筑先最后决定:“大敌当前,我们守土有责,不抵抗就撤退,何颜以对乡亲父老?我决心留在黄河以北,守土抗战。”此时的范筑先已经将个人生死系于城垣之上。“抗战到底”的誓言,其如金石坠地,铿锵入史。1938年5月1日至6日,第六区政训处召开政治工作扩大会议。范筑先在会上作了《良心抗战、责任抗战、守土抗战》的讲话,再次阐明坚决抗战的意旨。

范筑先部先后在梁水镇、堂邑、南镇、范县、东阿、济南等战斗战役中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聊城保卫战是他的最后一次战斗。1938年11月14日上午,日军先头部队步炮兵300余人、汽车坦克10余辆,在飞机配合下,逼近聊城。黄昏时分,日军从三个方向进攻东城门。范筑先率部激战两个多小时,打退日军三次进攻。15日拂晓,范筑先将司令部转移到光岳楼下。此时攻城日军已经增至700余人,再次向东门发起猛攻,范筑先左臂被炮弹炸伤。上午9时,东门失守,范筑先退至光岳楼下继续血战。日军飞机扫射时,范筑先腿骨被打断。在送往医院途中,为避免拖累战友,范筑先在北门附近自戕殉国。下午5时许,聊城被日军占领。经过此战,范筑先和共产党员张郁光、姚第鸿等700余名将士壮烈牺牲。

鲁西北青年抗日挺进队是范筑先于1938年组建的一支青年抗日武装队伍。范筑先的儿子范树民是第一任队长。他年少英俊,血气方刚,带领队员们积极投身抗日斗争。1938年8月,在范筑先指挥部队围攻济南时,范树民率领60名队员奔往前线。在齐河坡赵庄遭到偷袭,范树民在突围中壮烈牺牲。范树民牺牲后,由他的二姐范树琨继任挺进队队长,继续领导队伍进行抗日斗争。

面对丧子之痛,范筑先在家与国的关系上格局大、站位高,十分旷达开明。

他在《抗战日报》上说:“此次幼子树民任挺进队长,随军东征,为国捐躯,系属军人光荣。马革裹尸,男儿应具夙愿,既获疆场殉国,死后何憾!”

在纪念馆里,有一封范筑先给友人的亲笔复信:“自中日战起,弟早打破家庭观念,齐河之役,民儿受命,不敢谓求仁得仁,差幸死得其所,伊何可憾。弟又何悲,惟长江形势,日趋紧张,此弟所万分惦念者也。夫公岂无父子之情,盖爱国心重,早置身于度外矣。”

字里行间,舔犊之情、报国之志,溢于言表。

范筑先曾先后把自己的长子、长女和三女儿送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去学习。这位国民党专员的子女,竟有好几个是中共抗大毕业生,也是抗战中的一个传奇。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范筑先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以家奉国、血战到底的铮铮誓言。

2025-07-01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72247.html 1 范筑先:举家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