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信息围墙,打通高考公平的“后半程”
■ 郝凯
高考的公平,常聚焦于考场纪律、评分公正。然而,当分数尘埃落定,在决定学子命运的志愿填报环节,一道无形的“信息围墙”却悄然矗立。这道“墙”,使分数相近的考生,可能因信息获取能力的不同而走向截然不同的未来,从而影响教育公平。聊城市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填报志愿咨询会的成功举办,其深层意义就在于它正努力拆解这道“围墙”,打通高考公平的“后半程”。
这道“信息围墙”体现在何处?笔者在咨询会现场看到的场景恰是缩影:面对“专业+院校”的复杂志愿模式,不少家长面露焦虑。焦虑源于信息过载与信息匮乏并存:海量高校专业信息真假难辨、庞杂琐碎;核心的招生规则、专业内涵、就业趋势、填报策略如雾里看花。家庭背景、地域差异、获取信息的能力,直接影响着填报的科学性。高校招生老师现场拆解的“基于位次分析的冲稳保策略”,对许多信息闭塞的家庭而言,可能就是通向美好未来的“金钥匙”。
公益咨询会,正是拆解这道“墙”的有力工具。它将分散、垄断或收费的信息资源,集中、免费、公开地呈现给所有考生。60余所高校招生负责人亲临,打破了地域限制,让聊城学子在家门口就能与名校“直通”;政策解读台提供权威指导,避免了误传误导;专家现场传授科学填报法,将复杂的规则转化为易懂的策略。这些举措,极大地压缩了信息寻租的空间,将原本可能被少数人掌握的核心策略公开化、普及化。不少考生直接和招生老师对话,就能问清专业核心课程的体验,正是信息壁垒被打破的生动写照。
更重要的是,这场咨询会体现了对教育公平内涵的深化理解。教育公平不仅意味着“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更应追求“选择机会面前人人平等”。聊城市教育部门主动指导、主流媒体积极承办此类公益咨询会,正是意识到志愿填报环节信息不对称可能造成的二次筛选。因此,将服务前置,把优质资源下沉,努力确保考生在获得分数这一“起点公平”后,在决定去向的“终点公平”上也能得到强有力的支持。尤其对于信息相对闭塞的农村地区、弱势群体家庭考生,此类活动意义更为重大,是缩小城乡、阶层教育差距的重要实践。
拆墙不易,需久久为功。一次咨询会覆盖面有限,信息更新亦需持续。其模式启示我们,保障高考公平,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媒体、高校乃至全社会形成合力,持续创新服务形式,打通信息梗阻,将志愿填报指导作为一项重要的公共服务常抓不懈。只有当寒窗苦读得来的成绩,都能在充分知情、科学决策的基础上转化为最适合的升学路径时,高考公平才算真正贯穿始终,教育的光芒才能照亮每个奋斗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