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体育成为快乐的“基础设施”

■ 张颖

从线上网友们热热闹闹的“造梗大赛”,到线下五万人体育场座无虚席,再到网上直播间里观看人数轻松破亿,“苏超”火速出圈,带动文旅消费,成为这个夏天当之无愧的“顶流”。这一现象级的群众性体育赛事,也引发了人们对于体育运动快乐本质的思考。

“苏超”的走红,首先得益于其线上线下的快乐体验。社交媒体上的全民“造梗”盛宴,将“散装江苏”“内斗大省”等地域梗与足球巧妙结合,让网友在欢笑中感受体育的魅力。线下,座无虚席的体育场里,观众共同见证一个个精彩瞬间,这种集体参与感和城市归属感,进一步增强了快乐体验。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苏超”的成功印证了“快乐经济”的巨大潜力。据《新华日报》报道,常州一家烧烤店掏出10万元赞助“苏超”,没想到后续生意火爆异常。这一案例充分说明,群众体育赛事所营造的快乐氛围,能够激发消费者的情感共鸣,进而带动相关消费,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苏超”的成功出圈,也反映出新时代消费模式的变迁。随着Z世代成为消费主力,他们的消费行为逐渐从传统实用主义和刚性需求,转向追求情绪满足、个性化体验及情感联结,也更愿意为能带来快乐的产品与活动买单,“苏超”恰好契合这一需求,成为了新的消费热点。

群众体育,快乐是第一位的。从“村超”到“苏超”,比赛的规模、技术水平或许有所不同,但带来的参与感和快乐却是一样的。“苏超”的成功,为群众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只要根植于民心,成为人民的节日,就能最大程度激活和延续一项赛事的生命力;只要守住快乐这个根基,未来就会有更多希望。

2025-07-03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72423.html 1 让体育成为快乐的“基础设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