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门口的“幸福纽带”
——高唐县838个社区社会组织激活基层治理“末梢神经”
■ 本报记者 夏旭光
本报通讯员 李云铮 刘瑶
红白理事会用文明新风破除陈规陋习,基层老年协会以贴心关怀守护银龄岁月,舞蹈队的欢声笑语点亮社区文化生活,联合会的统筹协调凝聚各方力量……近年来,高唐县秉持“民有所呼、政有所应”的理念,通过政策创新、机制优化和精准培育,构建起覆盖城乡、功能齐全的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全县已成立12家镇街级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备案社区社会组织达838个。
改革破冰
激活基层治理“一池春水”
“给乡亲们帮了十几年的忙,现在也可以持证上岗了。”6月30日,固河镇侯桥村红白理事会成员侯茂春高兴地说。因当地取消注册资金限制、简化人员资质审核流程,侯桥村红白理事会得以轻装上阵。依托镇街综合服务平台提供的场地支持,该理事会以幸福食堂为移风易俗主阵地,开展“六提倡”宣传,让文明新风在政策沃土中落地生根。
高唐县立足“放管服”改革要求,打出政策组合拳:在成立门槛上做“减法”,取消注册资金限制,简化人员资质审核,支持便民服务、养老照护、公益慈善等领域的“草根组织”发展;在审批流程上做“除法”,建立“备案—登记”双轨制,对暂未达标的组织实行“村(社区)初审、镇(街道)备案”模式,压缩办理时限;在培育资源上做“乘法”,依托镇街综合服务中心与城镇社区,搭建社区社会组织综合服务平台,为社会组织提供活动场地、人才队伍等全方位支持。
红色引擎
驱动治理提质增效
在推进基层治理创新过程中,高唐县人和街道办事处以党建引领为抓手,积极赋能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一方面,选派党建指导员,深度融入联合会日常工作,强化组织引领;另一方面,整合辖区场地、资金、人力等多元资源,将联合会纳入基层治理核心体系,在社区环境整治、矛盾调解、困难帮扶等工作中,优先与联合会展开合作,助力公益服务项目精准落地。
人和街道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紧扣居民实际需求,围绕家庭急救知识普及、社会道德建设、全民健身推广、红色文化传承、“一老一小”关爱、公益法律服务等主题,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30余场,吸引5000余名志愿者踊跃参与,惠及群众超2万人次。
高唐县着眼于推动社区社会组织规范参与基层治理,创新工作机制,开展社会组织“两个覆盖”集中攻坚行动。在镇街级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建立党组织,对暂不具备成立党组织条件的社会组织,以派驻党建指导员的方式,将党的领导贯穿社会组织发展全流程,确保发展方向正确。同时,搭建跨部门协同平台,联合各业务主管单位,指导社会组织完善内部管理制度,解决治理难题,聚焦基层治理痛点与群众需求热点,整合资源、协同发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银龄行动
点亮幸福晚年之光
“多亏鱼丘湖老年协会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场地,还组织我们老年人每天在老年服务站唱京剧、跳舞、练书法,让我们的老年生活过得有滋有味。”鱼丘湖社区的张阿姨感慨道。
鱼丘湖老年协会牵头组建了京剧、葫芦丝、合唱、歌舞、摄影、书画等多支老年人文体团队,积极参与各类演出活动,为老年人搭建起丰富的活动与社交平台,让银发群体重新焕发社会活力、体现社会价值。此外,在老年协会的推动下,社区成立了敬老孝亲志愿服务队,与孤寡、困难老人结成帮扶对子,用实实在在的服务为老年人织密“防护网”。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今年以来,高唐县将发展基层老年协会作为社区社会组织建设的重点方向,通过“政府搭台、社会组织唱戏、群众受益”模式,全面加强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更好满足老年人各方面需求,切实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高唐县基层老年协会以“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为目标,一方面吸纳有意愿并且有能力的老年人加入,让老年人从“被动养老”转变为“主动享老”,另一方面组织开展为老服务和老年互助活动,为老年人解决实际困难。全县目前已备案成立33个老年协会,并计划在所有村(社区)推广基层老年协会的运行模式,让更多老年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