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烟散尽处 万家承平时

——冠县陈贯庄战斗遗址寻踪

陈贯庄战斗遗址

■ 本报记者 陈霞

一场骤雨过后,村南田野里,金黄麦茬间,嫩绿的玉米苗已有一拃多高,微风吹过,不停摇曳。绿树掩映下的村庄,质朴而安静。冠县桑阿镇陈贯庄,这个鲁西平原上的普通村庄,因86年前那场抗日激战而闻名。6月28日,记者来到现场采访。

1939年6月3日,日军第三次占领冠县县城,鲁西北抗日形势随之发生重大变化。此时,由八路军第一二九师领导的筑先纵队三营,正驻扎在陈贯庄。营长赵健民有胆有谋,骁勇善战。

10月1日,日军广獭旅团4000余人由贾镇经陈贯庄南下桑阿镇“扫荡”,建制包括大队、中队,步兵大队中间夹杂着迫击炮和重机枪连,再往后是由洋马拉着的山炮队,最后是40余辆汽车的辎重队。

发现敌情后,赵健民立即召集指挥员开会研究,决定在陈贯庄伏击敌人,打击其后尾部队。如果敌人进行反击,我军就利用有利地形,从防御中歼灭敌人,天黑后寻机撤退。按照部署,战士们分头进入村东北、西南及东南小尹庄的阵地。

下午,敌人的步兵队、炮兵队大摇大摆经过以后,后面的汽车辎重队进入我军射程以内,埋伏在村东北阴柳林里的三营一连战士突然以密集的排枪向敌射击,趾高气扬的日军顿时倒下一片。日军步兵队、炮兵队听到枪声停止前进,转回头进行反击。赵健民指挥战士们利用有利地形,一边还击一边撤到陈贯庄村围寨里面。敌人在村东北和东门外架起了3挺“九二”式重机枪,向围寨内的碉堡楼及围墙上部扫射。见寨墙上没有火力还击,日军一个指挥官又举起指挥刀叽里咕噜叫嚷起来。这时,营部通讯员、特等射手赵小庆瞄准敌指挥官,一声枪响,对方应声而倒,东面及东北面的敌人顿时乱了阵脚,全部龟缩在起伏地后面,再也不敢向村寨靠近。

此时,日军步兵大队已从东南方、南方及西南方向小尹庄及陈贯庄西南松林坟地埋伏的二连、三连发起进攻。敌人集中山炮和迫击炮向陈贯庄轰击,村东面的小墙多处被毁。日军在小尹庄东面、南面遭到二连战士顽强抗击,虽数次增加兵力均被击退,死伤一大片。接近黄昏时,在小尹庄东头指挥战斗的副营长张文基不幸中弹牺牲。营部随即命令二连顺道沟撤至陈贯庄村内。三连在陈贯庄西南松林坟地打退敌人多次进攻后,也于黄昏时撤至村内。

夜幕降临,赵健民带领三营战士悄悄撤出陈贯庄,向西南行军60里,抵达朝城县刘家店子休整。这次战役,共毙伤日军110多人,我军24名指战员英勇牺牲。

这是鲁西北抗战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创造了平原作战、出奇制胜的范例,狠狠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军民的抗战斗志,从此“赵三营”威名雄震四方。

尽管这场激战已过去八十多年,亲历者多已故去,但陈贯庄的村民们至今对这场战斗津津乐道。

6月28日上午,在村党支部书记邢彦军带领下,记者见到了80岁的村民张继堂。这位1945年出生的老人虽然没有亲眼目睹过那场战斗,但对父辈述说的当年情况记忆犹新。

“那场战斗,日本鬼子被打怵了,过了一天多才敢进俺们村。为了泄愤,鬼子在村里挨家放火,大火烧了五六天,整个村子基本被烧光了。”张继堂说。

选择在陈贯庄打伏击也是有原因的。张继堂老人说,当年陈贯庄村的土围子在附近村是修得最好的,围子墙足有两三人高,上边很宽,能走地排车。后因村民拉土盖房、垫坑垫圈,现在围子墙都不见了踪影。

当年的主战场——村子东北部的一个大坑,现在已被填平,种上了杨树,建起了养鸡场。村委委员张西月介绍,现在村民生活好了,村里人口已由当年的五六百人增加到现在的一千四五百人,整个村子也向外扩展了一倍多。当年村外的葫芦沟、高粱地、松树林都没有了,盖上了房子。村里建起了养鸡场、蔬菜大棚,搞起了轴承加工,村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采访结束时,正值村幸福食堂开饭,酥肉炖冬瓜的香味让人垂涎欲滴,老人们的欢声笑语传得很远很远。望着一张张幸福的笑脸,不禁令人感慨,当年抗日将士们浴血奋战为了什么,这不就是最好的答案吗!

2025-07-08 ——冠县陈贯庄战斗遗址寻踪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72590.html 1 硝烟散尽处 万家承平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