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温来袭,如何应对?专家提醒——
做好健康防护 预防中暑发生
本报讯 (记者 张洁) 7月6日,聊城市气象台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信号,受副热带高压影响,7月6日下午到7日,主城四区所辖街道、乡镇出现高温天气,日最高气温37-38℃,局部达40℃以上。相关专家提醒,面对持续的高温天气,广大市民需做好防范,确保健康度过酷暑。
眼下,高温天气继续影响我市。高温高湿环境,会使人体散热能力减弱,导致体温调节失效,增加中暑和心脑血管等慢性病的急性发作风险。大量出汗也会导致脱水或者电解质失衡,影响循环系统功能。公众出行时应格外关注,做好防范准备工作。
“中暑一般表现为多汗、口渴、乏力、胸闷心慌,甚至面色苍白、浑身湿冷。严重的话,可能出现高热惊厥、痉挛、昏迷休克等。一旦中暑,要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建议用湿毛巾擦拭全身,特别是颈部、腋下或大腿根部,并用毛巾冷敷额部,配合使用风扇、空调紧急降温。关键是要补水,可以在白开水里加点盐,少量分次补充。若症状较重,应及时送医。”聊城市脑科医院急救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林凯介绍。
从轻微中暑发展到致命性热射病,可能只需短短几小时。体温调节能力欠佳的高龄老年人、婴幼儿以及既往体弱者更容易患病。经常做运动、在户外工作或者从事体力劳动的群体,身体会产生大量的热,应尽量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户外活动。高温条件下作业的人员应当缩短连续工作时间,通过科学的预防与应对措施,有效避免中暑与热射病。
“高温天气,市民尤其是老年人、婴幼儿、孕妇等特殊群体应尽量减少外出,外出时要做好防护,如穿浅颜色、较透气的衣服,撑遮阳伞,涂防晒霜,注意通风。不要把孩子单独留在车内,因为夏季,短时间车内温度会达到五六十摄氏度,很容易出现中暑等危险。”林凯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