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
■ 倪晓旭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近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2024年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学业状况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家庭支持缺失、学校人际环境不良与青少年抑郁、焦虑风险存在显著相关性,同时心理健康与学业表现也存在强正相关。
当前高中生普遍呈现出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应当立足整体看问题,避免简单归因。其中涉及学生个体、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社会制度等多方面,可能引发学生在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家庭因素等方面产生焦虑、抑郁、人际敏感等心理健康问题,严重者甚至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此外,还包括社会竞争压力的传导、网络环境的冲击、价值观多元化的挑战等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在不同学生身上呈现出差异化表现,这些现象印证了开展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干预工作的必要性,这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自身协同努力,采取多层面、系统化的干预措施:
社会层面。当前,我市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并积极推进“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联动机制,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包括心理测评与预警机制的建立、专业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服务等)。聊城团市委也开展了面向中高考学生的心理减压巡讲活动,帮助学生应对考试焦虑。虽然聊城市教育部门、医疗机构和社会组织已采取多项干预措施,但面对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仍需加大投入力度。建议在各级医疗机构设立青少年心理门诊,增加专业心理医生数量;增加专职心理教师配额,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必修内容;利用新媒体积极传播科学教育理念;在社区服务中心建立心理服务站,开展心理健康志愿者服务活动;加强对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子女等高风险群体的重点关注和帮扶,让更多学生和家长受益。
学校层面。建议常态化开展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建立心理筛查与档案系统,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如SCL-90量表),并为每位学生建立动态心理档案,尤其要重点关注高风险学生,并注意保护学生隐私;配备专职心理教师,设立心理咨询室,提供匿名咨询渠道(如信箱、线上平台等),邀请心理医生进校开展科普讲座;对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帮助其识别学生异常行为,如厌学、自伤等;班级通过组织主题班会、团体活动等形式,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鼓励学生互帮互助,减少孤立和排斥现象。
家庭层面。建议家长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家庭责任,关注孩子心理需求,而非仅关注学业成绩;可联合本地高校或社区开设线上线下家长课堂,提升家长的心理健康意识与教育能力;建立良好的家庭沟通模式,避免高压或溺爱型教育,提倡民主式沟通,减少亲子冲突;鼓励家长定期与孩子进行非学业话题的交流,建立信任关系;营造健康的家庭氛围,减少家庭矛盾,避免将负面情绪传递给孩子,及时关注孩子的异常表现;帮助孩子培养积极的自我认知,建立多元化的价值标准,增强心理韧性。
(作者单位:聊城市水城慧德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