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二烈士热血铸丰碑

六十二烈士纪念馆内部展陈

■ 文/图 本报记者 张承斌

冠县东古城镇后田庄村东南200米,在绿树环抱之中耸立着一座雄伟的墓碑,巨大的圆丘形石砌坟茔中合葬着62位烈士的忠骨。

“牺牲的这六十二位烈士,属俺爷爷年纪最大,他是1910年生人,1940年牺牲。俺父亲是1937年生人,当时就俺爷爷王德林和另外一位烈士张万顺留下了后人,其他人只有十七八岁,还没有成家立业。”7月1日,六十二烈士墓前,王德林烈士的孙子王连合向记者讲述了那场激烈战斗背后的故事。

七七事变后,共产党号召群众拿起刀枪,保家卫国,誓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后田庄村处在山东省与河北省的交界处,在抗战时期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1938年,后田庄成立了党支部。上级派来了以李善保为团长的工作团,动员群众有人出人、有枪出枪,组织了一支11人的小游击队,名叫东临支队。不久,游击队发展到100多人,改名长迩支队,1939年编入卫河支队。他们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斗争经验日益丰富,足迹所至,守家卫国,卫河两岸的人民恢复了安定的生活。1940年初,这支队伍被编为八路军先遣纵队一团三营十连。

1940年2月7日,十连奉命开往南宫,参加打击顽军石友三部的战斗。经过13天激战之后,乘胜追击时,十连与来自河北邯郸的3000余名日伪军遭遇。日军将十连战士包围在馆陶县赵官寨村的一座民楼内。全连62位战士在教导员孙树声、连长王德林指挥下与日伪军血战一天一夜,打退敌人多次进攻,歼敌100余名。

2月21日下午,灭绝人性的敌人见强攻不下,竟丧心病狂地纵火焚楼。在熊熊大火中,我军战士同仇敌忾,视死如归。连长王德林在战斗中身中数弹,壮烈牺牲。教导员孙树声举枪自戕,倒身火海之中。其余战士向敌人射出最后一颗子弹后,高呼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纷纷纵身跳入火海。火焰像毒蛇舌尖一样,夺去了刘化文、张学浦等年轻战士的生命。

62位战士殉难的消息传开后,《新华日报》发表了歌颂英雄的文章,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也给予了表彰。由于当时处在战乱时期,加上战况惨烈,烈士的忠骨已经分不清谁是谁,当地百姓把烈士的遗骸葬埋在赵官寨村前的同一个墓坑内。

1946年,人民政府重修了坟茔,将62位烈士的忠骨由赵官寨移葬至十连诞生地——东古城镇后田庄村,并树立墓碑。墓碑周围松柏四季常青,庄重而肃穆,冀南军区七分区政治部主任于笑虹同志亲自撰写碑文,泣述了这次战斗的始末。在碑文的最后,于笑虹写道:“赵官寨的壮举,促使着卫河支队飞快地进步,也促迫着更多的青年走向战场,促迫着我时刻不敢忘记学习烈士们的精神和完成烈士们的遗志……你们一直活在我们心中……”

“那场战役之后,日伪军进村搜捕烈士后代,俺奶奶和俺爹藏了起来,全村人没一个人透露消息。最后问不出结果,他们从人群中拉出来一个年轻妇女逼问,她宁死不屈,日本人当场将其残忍杀害了……”提及此事,王连合忍不住哽咽。这位年轻妇女名叫曲书九,当时刚结婚不久,还没有留下子女。

“是全村人保护了我们一家!”王连合眼含热泪坚定地说。如今,逢年过节,他就会到爷爷奶奶和革命烈士们坟前祭扫,“他们和俺爷爷奶奶一样,都是我的亲人,只要我活着就会一直把这件事做下去!”

2025-07-15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72927.html 1 六十二烈士热血铸丰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