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诈应成为孩子的必修课
■ 李丽
近日,中宣部、公安部联合部署开展“全民反诈在行动”集中宣传月活动。从中央到地方,各部门都积极投入到反诈宣传工作中,以密集的宣传攻势遏制电信诈骗。然而,仅以浙江衢州为例,据统计,自6月24日起,短短十几天,该市在校学生遭遇诈骗的案件已发生19起。面对诈骗分子的猖獗行径,笔者认为,要筑牢反诈防线,必须从娃娃抓起,让防诈教育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
如今,孩子们接触网络和外界信息的途径日益增多。诈骗分子利用孩子对复杂社会缺乏足够的认知和警惕性等特点,精心设计诸如赠送游戏装备等诱饵,致使孩子屡屡受骗。权威数据表明,近年来,未成年人在网络诈骗受害者中的占比显著上升。受骗的孩子不仅会遭受财产损失,更会受到心理伤害,进而影响其对社会的信任。因此,若能将系统化、场景化的反诈知识融入日常教学,帮助孩子们练就识别“糖衣炮弹”的“火眼金睛”,便能在认知源头构筑起坚固的屏障。
孩子掌握反诈技能,将带动家庭构建“防诈共同体”。教育并非单向的知识灌输,当孩子在学校学会识别虚假交易、拒绝陌生转账、保护个人信息等实用本领后,这份反诈警惕会自然传递给家庭其他成员。这种“小手拉大手”的反哺效应,能让防诈意识在代际传承中悄然扎根,使家庭这一社会基础单元凝聚成更为坚固的防骗堡垒。
当防诈教育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时,实际上是从诈骗链条的源头进行了精准“截断”。将防诈教育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并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孩子们的防诈能力,还能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自我保护意识。当一代代具备防诈“基因”的年轻人成长起来,整个社会对诈骗的“群体免疫力”必将大幅提升。
让防诈成为孩子的“必修课”,是既护佑当下又赢取未来的智慧之举。当每个孩子都能自信地识破骗局的“伪装”,当千万家庭因孩子而构筑起坚固的心理防线,我们便能汇聚全社会的共识与力量,对电信网络诈骗形成严厉打击和严密防范的态势。这不仅是维护公共利益的现实需求,也是建设法治社会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