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伏板下的增收账本
■ 本报记者 吕晓磊
本报通讯员 程源 倪群力
7月14日,临清戴湾镇水城屯联合村的蘑菇大棚里一片繁忙,这里的反季节平菇正在采收。这个村庄通过“光伏+反季节蘑菇”模式,在炎炎夏日迎来增收的黄金季。
大棚里,湿润的空气中弥漫着菌菇的清香。水城屯联合村党支部书记甄德奎轻掀菌包覆膜算了一笔增收账:“基地20亩地建有11个大棚,可容纳16万个菌包。每个菌包成本2.5元,产菇约2斤,按市场价2元/斤计算,单包净赚1.5元。”目前基地年产鲜菇32万斤,销售额达64万元,加上外销菌包的10万元收入,单蘑菇产业年收益就超70万元。
撑起这份收益的,还有棚顶的“阳光生意”。大棚顶部,2670块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些光伏板每年能带来5万元的稳定收益。”甄德奎笑着说,更关键的是光伏板的遮阳效果——棚内温度比露天低3℃—5℃,不仅省去了遮阳网和降温电费,更恰好满足了蘑菇喜阴的生长特性,为反季节种植提供了天然条件,让蘑菇在夏季稀缺期抢先上市,价格优势显著。
产业链的延伸让收益雪球越滚越大。村里配套建设了锅炉、蒸料池等设备,建成菌包生产线实现自给自足外还能外销;通过技术改良,蘑菇采摘从每年一季增至两季,产量翻倍;“电商+蘑菇”的模式更让鲜菇盲盒等产品走红网络,打响了品牌知名度。
创新模式还辐射带动了周边农户。村里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机制,由企业提供菌种和销售渠道,将菌包分发给农户庭院种植,再按订单回收。农户利用闲置庭院发展副业,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增加了收入,反季节种植的可观收益让参与农户的积极性持续高涨。
“光伏发电可产生效益5万元,蘑菇产业收入大约74万元,一年总收益近80万元。”甄德奎坦言,反季节种植的成功让村集体收入实现跨越式增长。目前,村里正探索渔业生产、粮食仓储等新路径,持续拓展增收空间。
如今,水城屯联合村的“光伏+”模式已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标杆。戴湾镇计划以该村为范本,深化“光伏+农业”多业态融合,让“阳光经济”与特色产业双轮驱动,为乡村产业兴旺和农民增收开辟更多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