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村阻击战:滚烫生命托举民族未来
■ 本报记者 张承斌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7月14日,记者走进苏村烈士陵园,一股肃穆气息迎面而来,园内人民英雄纪念碑高耸,碑高19.44米,象征着莘县1944年解放的光辉时刻。纪念碑底座四周雕刻着以“苏村阻击战”为主题的浮雕,静静诉说着军民同心抗战、保家卫国的历史篇章。
1941年初,潘溪渡战斗后,遭受重创的日军集结大批兵力,对以濮范观为中心的鲁西抗日根据地进行报复性扫荡。1月18日,为掩护鲁西党政军首脑机关和群众安全转移,鲁西军区特务第三营营长钟铭新率九、十两个连在苏村阻击敌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阻击了十倍于己的日军陆空联合进攻,毙敌300余人,完成了掩护任务。八路军126名指战员壮烈牺牲,仅8人生还。
1941年1月,鲁西军区司令员杨勇指挥潘溪渡战斗全歼日军一个中队,成为鲁西平原抗日模范战例。此战后,日军调集日伪军万余人,配备汽车、坦克、飞机等重型装备,分6路对鲁西抗日根据地中心区展开报复性扫荡,企图围捕鲁西军区和行署机关。
为掩护军区、行署机关转移,鲁西军区命令特务第三营九、十连进驻苏村构筑工事警戒。苏村地处马颊河东岸,地势开阔,仅有百余户人家,防御条件有限。1月18日清晨,日军发现机关转移踪迹后向苏村扑来,九、十连指战员依托阵地奋勇阻击,以机枪、步枪、手榴弹击退敌人多次进攻。
随着日军援兵增多,数十辆汽车、十余挺重机枪及数门小炮形成合围之势,战斗愈发惨烈。上午10时,日军暂停攻击,三营趁机修复工事、调整部署,但此时弹药已消耗过半,兵力仅剩130余人,而日军增至千余人并配备坦克、飞机。军区参谋长下令“不惜一切代价顶住”,指战员们立下“誓与苏村共存亡”的誓言。
11时许,日军发起总攻,坦克在前开路,步兵紧随其后。九连二排排长刘勇身负重伤,仍滚向坦克与敌同归于尽;营长钟铭新腹部中弹,捂着流出的肠子拉响手榴弹;军区直属政治处主任邱如发亦壮烈牺牲。指战员们在弹药耗尽后转入巷战,依托胡同、院落与敌人白刃相搏,用砖头、铁锨继续战斗。
日军见久攻不下,竟使用了毒气弹。战士们用温毛巾包着肥皂沫、大蒜渣抵御,终因毒气弥漫失去知觉。被俘指战员面对敌人拷问,始终怒目不语,最终被分批屠杀,仅少数人侥幸存活。
此次战斗,三营九、十连126名指战员壮烈牺牲,以血肉之躯迟滞日军进攻,确保机关安全转移,毙敌300余人,在鲁西抗战史上写下光辉和悲壮的一页。
“我父亲当年是民兵,曾救下一名伤员。那会儿天寒地冻,伤员的双腿早已冻得失去知觉,父亲赶紧把他送到了村里一位老党员家中照料。”苏村的老党员、退休教师周根存常向人提起一段家族记忆。作为曾站在三尺讲台的教育者,周根存总爱给孩子们讲苏村阻击战的往事。“纪念馆里有幅油画,画的是我们的战士抱着炸药包冲向敌人坦克的瞬间,那场景看得让人揪心屏息。现在的好日子,都是先烈们用命换来的。”周根存总这样叮嘱苏村的后辈,一定要把这段历史刻在心里,永远怀念那些为家国牺牲的英雄。
2015年,“苏村阻击战126名烈士”入选国家级第二批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2020年9月,苏村烈士陵园入选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英烈们曾以滚烫生命托举民族未来,用钢铁信仰铸就精神丰碑。传承这份穿越烽火的铁血担当,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续写民族复兴的壮阔史诗,便是对英灵最厚重的告慰。英雄从未远去,他们的精神早已融入山河血脉,与日月同辉,被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