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法治精神浸润成长之路

——临清市探索青少年法治教育新路径

■ 本报记者 吕晓磊

本报通讯员 程源

从在运河岸边围坐聆听“戴湾闸”的千年规制故事,到在模拟法庭上少年“审判长”敲响法槌;从在剪纸艺术中学习法治符号,到在特警训练营里喊出“我要保护大家”的誓言……在临清市,一场场别开生面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正悄然展开。依托“运河思政 临清印迹”系列行动,临清市通过将法治教育与地方文化、社会实践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行走的法治思政课”新路径,让法律知识从课本条文变为孩子们可感、可触、可践行的生活指南。

在“精准式”普法中知法

“孙悟空大闹天宫被压五指山下,就像现实中因触犯法律而受到惩罚的人。”今年初,逸夫实验小学的课堂上,“大白哥哥”团队的李咏琪为学生们讲《西游记》,话音刚落,孩子们的小手齐刷刷举起——“那遇到校园欺凌怎么办?”“在网上骂同学违法吗?”

这堂别开生面的“开学第一课”,是临清法治教育创新的缩影。在戴湾镇中心小学,AI技术让学生们“穿越”到古代,探究家乡“戴湾闸”的水利管理规则——明清时期,这座运河水闸靠严苛规则保障航运畅通。“古人治水靠规矩,今天社会靠法律,道理是一样的。”法治老师的解读,让孩子们恍然大悟。

为打造高质量的“开学法治第一课”,让法律“听得懂”,临清市委政法委联合法院、检察院、公安等部门,组织法学专家、校长代表一起为“开学法治第一课”出谋划策:“要让法治教育兼具地方特色与时代气息,让孩子听得懂、记得住、传得开。”在德法双重滋养下,一颗颗法治种子悄然萌芽。

在“体验式”教学中懂法

“开学第一课”播下的种子,需要全学期的实践浇灌。

“赔偿不只是赔钱,更是承认错误。” 在模拟法庭上体验了“审判长”角色后,大辛庄中学初二学生王浩宇感慨地说,这场沉浸式体验,让抽象的“责任”二字变得具体可感。

明德中学“德法学社”的学生们走进临清市人民检察院,跟着检察官整理案卷、讨论案情;京华小学的“运河小检察官”们穿上定制制服,在法学专家的指导下,模拟分析未成年人案件;京华中学的操场上,特警实战演练让孩子们沸腾;实验高中的学生们则带着课题走访运河商埠,在他们撰写的《运河商埠法治密码研究报告》里,古运河的规制智慧与现代法治精神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

为了更好地守护“少年的你”,临清市人民法院刑庭干警在临清工业学校校园安全先议办公室设置法润青禾解忧站,从“大水漫灌”的讲座到“精准滴灌”的一对一答疑,在校园这片青春的田野上,每一株“青禾”都承载着未来的希望。

在“接力式”护航中守法

暑期来临,法治教育也未按下暂停键。

上学期末,明德中学报告厅里,民警张楠的安全课直击痛点。“遇到侵害要记住‘冷静逃脱、及时求助、留存证据’。”张楠结合真实案例,教孩子们识别性侵风险、应对校园欺凌,台下学生的笔记本上记满了“自保口诀”。

暑假前夕,临清市司法局的“法治轻骑兵”已行动起来,16个镇街司法所深入校园、社区,发放《暑期法治安全提示》,防溺水、防诈骗、防网络沉迷等知识随二维码“一键可达”;烟店镇的“沉浸式”演练中,孩子们在泳池边学习自救;戴湾镇的“政法+妇联”志愿者们,陪着留守儿童画“安全漫画”……

更令人欣喜的是青少年角色的转变。“德法雏鹰·青春共治”项目启动后,在大学生志愿者带领下,孩子们围绕“未成年人安全”开展调研,提出的“增设河边救生箱”“社区安全小喇叭”等建议被纳入镇街治理方案。参与调研的学生李雨桐直言:“我们不再只是被保护者,也能守护别人。”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从一粒种子到一棵树,临清市以创新“法治+”模式破题,构建起贯穿全年的青少年法治教育体系,让青少年在沉浸式体验中理解法律内涵、培养法治意识,成长为知法、懂法、守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25-07-21 ——临清市探索青少年法治教育新路径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73259.html 1 用法治精神浸润成长之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