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学堂”里的特色文化课
■ 本报记者 赵艳君
本报通讯员 王姣
7月11日,东昌府区堂邑镇党员教育中心内,一场别开生面的葫芦雕刻技能培训正在进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咏梅站在讲台上,手持精美的葫芦雕刻作品,向辖区内30余名群众传授雕刻技艺。
现场气氛活跃,群众围坐在台前,聚精会神地聆听讲解,不时在本子上记下雕刻技巧和注意事项。“这次培训真是让我们大开眼界,以前只能感叹葫芦雕刻技术的精美,这次杨老师手把手指导,不仅让我们学到了新技能,还让我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深入了解。”参加培训的学员张亚军感慨地说,希望以后还能有更多这样的活动,让自己有机会接触和学习更多的传统技艺。
今年3月,新农村业校工作启动后,东昌府区整合各镇(街)教育资源,依托镇(街道)党校(党员教育中心)设立“业校服务点”,邀请农技专家、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持续开展“送课到村”活动,通过打造特色化教学体系,创新开展特色教学活动200余场次。自活动开展以来,东昌府区累计培训党员群众1.3万人次。
业校课程设置紧密围绕村、镇街实际需求,聚焦特色种植技术、农产品电商营销、旅游开发等10余类特色内容,设置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课程模块,采取“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方式,灵活安排教学时间,确保课程“接地气、能管用”。
依托新农村业校平台,东昌府区针对侯营小棉袄、堂邑小葫芦、韩集黄花菜等特色产业,组织群众开展专项技能培训。其中,堂邑镇围绕葫芦特色产业开展培训,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电商达人组建“葫芦产业导师团”,开设葫芦雕刻技艺、文创产品设计、直播带货等课程,助力葫芦产业向高端化、品牌化升级;侯营镇通过举办服装设计大赛活动、参加国内外展销会、发展跨境电商等方式,开启了“庭院经济”致富新模式,走出了乡村振兴新路径。
一项项惠民举措,跑出了服务民生的“加速度”。东昌府区将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多形式开展“新农村业校”活动,充分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