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细分领域要增长空间
■ 王博
不久前召开的全市装备制造产业链工作推进会强调,要深刻把握领域细分的必要性,以此为突破口,推动形成产业发展新高地。这是我市立足产业链现状,精准把握市场规律,提出的产业发展策略。
技术的加速迭代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催生出大量细分领域机会。许多企业开始布局细分赛道,于存量市场中寻求新的增量。在这种背景下,我市制造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亟须转变传统“大而全”的发展思路,做强“精而专”的优势,在细分领域把产品做到专业、极致,以赢得更宽广的生存空间。
深耕细分领域是突破同质化竞争的关键。传统“大而全”模式下,资源分散、内耗严重,企业易陷入低水平价格战。而聚焦细分领域,则能避开红海,开辟蓝海,避免内卷式竞争。临清依托轴承产业集群,推动中小企业向高精度、耐高温等特种轴承领域转型;冠县立足灵芝产业,发力构建高端大健康产业集群。这种“一县一链”的差异化发展格局,正是通过细分市场避免了低水平重复建设,有效降低了资源内耗。
深耕细分领域更易构建技术“护城河”。有限的市场容量,往往使大企业投入不足,这为专注型中小企业创造了差异化竞争的空间。当企业长期聚焦特定领域,积累深厚工艺经验,通过持续研发投入推动技术迭代,便可以形成难以复制的技术壁垒。我市多家“单项冠军”“隐形冠军”企业的实践表明,在细分赛道持续深耕,比横向扩张更能建立持久优势。企业选择“一米宽、百米深”的发展策略,通过5—10年的持续投入,完全有机会在细分领域建立竞争优势。
如何帮助企业发现具有潜力的细分市场?如何让企业在潜力市场中脱颖而出,获取竞争优势?这对相关政策和发展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政府职能深度转变,提升服务的精细化程度。相关部门应从市级层面统筹规划,整合各方资源,围绕细分领域制定精准的发展策略,深入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进一步健全政策引导体系和创新支撑体系,让更多企业掌握“独门绝技”,成长为细分领域的领军者。
不求“大而全”,做强“精而专”。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本质是价值重构,而非规模扩张。正如会议所强调,唯有拧紧“组织链”、压实“责任链”、拓展“服务链”,方能让“精而专”成为聊城产业升级的核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