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四五’发展看聊城”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首场举行
“十四五”聊城经济社会发展向新向好
本报讯 (记者 林金彦)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市政府新闻办策划举行“‘十四五’发展看聊城”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全市各部门落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求,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生动实践和丰硕成果。7月24日上午,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一场召开,邀请市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同志总体介绍五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会上,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娅介绍,“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研发支出与生产总值之比等重点任务目标超出预期,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增长等进展符合预期,“十四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即将顺利完成。全市上下坚定扛牢“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担当,坚持和深化“6293”工作思路,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实现良好开局。
产业结构优化。“十四五”以来,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51家、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092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连续三年居全省第3位。高标准打造12条标志性产业链,成功创建阳谷化工新材料、莘县绿色食品加工、高唐装备制造3个国家级产业集群以及一批省级集群,连续三年上榜“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产业发展能级显著提升。工业技改投资年均增长14.7%,增速连续四年居全省前列。新增省级数字经济园区6个、省级智能工厂17家、省级数字化车间29个,省级数字经济“晨星工厂”330家,全市数字化转型成效显现。
有效需求扩大。建设重点项目全周期管理系统,实施一大批省市县级重点项目。聊城机场获批准立项,济郑高铁全面开通,雄商高铁加快建设,市大外环路正式通车,实施位山灌区改造等一批重大水利工程。以旧换新平台“惠循环”在全省推广,构建消费新场景,有力激发了内需活力。
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推进市属国企重组整合,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深化与北京海淀区、朝阳区合作,鲁西国际陆港实现“内陆港+海关监管场站”功能。“新三样”出口覆盖62个国家和地区,成功举办中国—太平洋岛国合作交流会、国际友城合作发展大会,国际朋友圈扩展到19个国家35个城市。
绿色低碳转型。实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严控“两高”项目盲目发展,13家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成功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能源结构持续调整,大容量、环保型煤电机组发挥能源保供主力军作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达到30%。“十四五”前四年,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2%,单位GDP水耗累计下降31%,空气质量指数下降14.74%。2024年,空气优良天数达到245天,较2020年增长22天。
城乡融合发展。新设高铁新区并加快建设步伐,高质量推进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稳步实施,建设一批口袋公园和过街天桥,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坚持“三生共融、四宜共美”抓乡村振兴,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189.2万亩,建成“吨半粮”产能区72万亩,粮食生产实现“二十二连丰”,建成“沿黄九品”等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平原特色乡村振兴示范城市加快建设。
增进民生福祉。扛牢“三保”责任,优先保障民生投入,民生支出占比持续超过70%。省市级特色高中实现县域全覆盖,成功申建聊城科技职业学院,启动建设东昌学院二期。建成县域医疗服务次中心10个,争取北京积水潭医院聊城医院建成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并投入使用,东阿县人民医院获批全省首家县级三甲医院。入选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打造环东昌湖半程马拉松等赛事品牌,连续五年实行供暖期间主城区免费乘坐公交车政策,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