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芬芳香满城
——新华路街道激活基层文化的生动实践
■ 本报记者 吕晓磊
本报通讯员 朱红光
7月29日,消夏的锣鼓声在临清市新华路街道西胡村文化广场响起,72岁的郑文菊扭着秧歌加入巡游队伍,这支30多人的表演队伍,是该街道公共文化服务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近年来,该街道通过培育文化队伍、创新活动形式、整合文化资源,让“草根文化”从“零星自娱”走向“百花齐放”,奏响了基层文化繁荣发展的新乐章。
从“散”到“合”,文化队伍更专业
当日晚7时,西胡村文化广场上,舞蹈队的排练热火朝天。56岁的队长王红玲用竹竿敲击地面打着节拍,队员们手中的花棍随《好运来》旋律上下翻飞,竹片碰撞声清脆悦耳。“前些年,我们团队只有3个人,现在是32个姐妹一起练。”王红玲擦着额头上的汗笑着说,“去年开始,街道组织了秧歌舞培训班,让我们从‘跟着视频学’变成了‘专业老师带’。”
这种变化源于该街道通过“培训+展演+激励”的深耕模式培育文化队伍的举措:培训为队员提供了专业指导,让文艺爱好者们的技艺更精湛;展演则为队伍搭建了展示的平台,让他们有机会在众人面前展现成果,增强了自信心和归属感;激励机制则进一步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让参与文化活动从兴趣变成了事业。
通过系统培育,街道文化队伍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22支规范化的文体队伍涵盖了舞蹈、戏曲、民乐等多个领域。在2024年全市优秀基层群众文化汇演中,临清时调曲艺团的《运河号子》一开演就震住了全场,78岁的主唱张福生说:“没想到咱街头巷尾的调子,能站上大舞台拿一等奖。”同样获奖的还有舞动青春健身队,她们将广场舞与现代舞融合创作的《花球舞》获得了二等奖。
从“零星自娱”到“百花齐放”,这些队伍不再是各自为战,而是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不仅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更激活了基层文化创造力。
从“老”到“新”,文化形式更多样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在新华路街道举办的少年赛诗会上,12岁少年李雨桐声情并茂的朗诵赢得阵阵掌声。“以前孩子周末就抱着平板看,现在在剪纸班学剪纸,跟着诗会背唐诗,培养了很多爱好。”她的爷爷李建国说。
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创新活动形式,一年来,新华路街道开展93场主题活动、24场小戏小剧展演,吸引3万余人次参与。元宵节花车巡游时,沿街商户自发摆出热茶招待表演队伍;“两河之约·忆乡愁”小戏小剧展演时,村民提前两小时就前来占座;山东快书教学课上,退休工人王德林终于圆了儿时梦想。聊城杂技团的《顶碗》表演来到家门口,68岁的赵桂英在观看时感慨万千:“这辈子没进过大剧场,没想到在家门口见到真功夫了!”
从“合”向“活”,基层文化更出彩
在西胡村“幸福壹号院”,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景永祥正手把手教孩子们捏面塑兔子;国学讲堂里,退休教师刘景海在讲解《论语》;老年食堂飘出枣糕香,几位老人边吃边聊上午的书法课。这个集“一老一小”服务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体,日均接待群众超200人次。通过整合文化资源,新华路街道精心打造更具内涵的特色基层文化活动,更好满足百姓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在“两河之约·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展馆,一块块明代贡砖静静陈列,旁边的电子屏正播放着现代匠人复刻烧制技艺的过程。“我们联合西陶村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成立研究会,让600年的贡砖会‘说话’。”展馆讲解员介绍,20场非遗体验活动下来,十余名青少年成了贡砖文化的“小传人”。剪纸课堂上的红纸、京剧表演的翎子、快书艺人的铜板……这些带着温度的文化道具,串联起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文化具有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力量,我们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基层文化建设,”新华路街道党工委书记朱亮介绍,该街道将以桑黄大会、“黄河大集”等活动为支点,让文化不仅“进万家”,更能“润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