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晏子治阿及齐威王烹阿大夫两则历史典故的解读与启示

■ 朱明华

春秋战国时期,东阿(亦称阿或阿邑,治在今阳谷县阿城镇)作为齐国西陲的军事重镇,地处齐赵边境,因其复杂的地理环境与特殊的政治地位,成为检验执政者能力的试金石。围绕东阿治理,史书留下了两则迥然不同的典故,它们深刻揭示了古代政治生态中的治理智慧与警示意义。

晏子治阿——

清正务实与形式主义的博弈

晏子,即晏婴(?—公元前500年),春秋时期齐国的著名宰相,早年曾担任东阿大夫。晏子初到东阿任职时,秉持清廉务实的作风,心系百姓、体恤民情,使得当地百姓得以安居乐业。然而,正是因为他治理东阿时公正无私、不徇私情,触动了一些权贵的利益,所以遭到这些人的诋毁,齐景公甚至险些将他免职。

汉代刘向所著《说苑·理政篇》详细记载了这一事件的全过程。书中写道,晏子治理东阿三年后,齐景公将他召回并责备道:“吾以子为可,而使子治东阿,今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寡人将加大诛于子。”齐景公责怪晏子没有治理好东阿,并要追究他的责任。面对君主的责备,晏子没有急于辩解,而是请求道:“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三年不治,臣请死之。”齐景公答应了他的这一请求。

次年,晏子改变了治理策略,他对权贵的贪腐行为放任不管,还加重了百姓的赋税,百姓半数陷入饥馑。然而,这看似“乱政”的做法却得到了齐景公的高度赞扬。到了第二年“上计”时(相当于年终统计考核),景公亲自迎接晏子并祝贺他说:“你把东阿治理得太好了!”

晏子于是向景公直言其中的真相:“我从前治理东阿时,不接受私人请托,不收受财物贿赂;水泽池塘里的鱼,都让贫苦百姓受益。那时百姓没有挨饿的情况,可国君您却怪罪我。如今我治理东阿,听从私人请托,接受财物贿赂,加倍征收赋税,少交国库;原来水泽池塘里的鱼用于百姓生计,现在尽数落入权贵之家。现在挨饿的百姓超过半数,国君您反而迎接我、祝贺我。”由此可见,晏子“改道易行”并非能力不足,而是借机揭露考核制度的弊端。景公听后,深感惭愧,感叹道:“东阿的政务,就全权托付给你了,我不再过问。”

据《晏子春秋·晏子再治阿而见信景公任以国政》记载,齐景公从晏子治理东阿中认识到晏子的贤能,后来便将国政托付于他。三年后,齐国国力日益强盛,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齐威王烹阿大夫——

明察赏罚与吏治整饬的典范

战国中期,齐威王即位之后,为肃清吏治,暗中派人对在朝廷中声誉极佳的东阿邑和饱受朝臣诋毁的即墨邑进行实地考察,得出的结论却与传言截然相反。

据《资治通鉴》记载,周烈王六年(公元前370年),齐威王派人考察了即墨与东阿后,便分别召见了即墨大夫与阿大夫。他对即墨大夫说:“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说罢,当即封赏即墨大夫万户食邑。随后,齐威王又对阿大夫说:“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昔日赵攻鄄,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当天,齐威王就下令:“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

其大意是,齐威王时期,经常有人诋毁即墨大夫,却有很多人称赞阿大夫。齐威王便派人前往两地实地考察。考察发现,即墨田地得到开垦,百姓生活富足,政务处理有序,东方地区安宁稳定。之所以对他有诋毁之言,是因为即墨大夫没有讨好朝臣。反观东阿,田地荒芜,百姓生活贫苦。此前赵国攻打鄄城、卫国占领薛陵,东阿大夫既不救援也不知情,并且还通过贿赂朝臣来获取虚假的赞誉。于是,威王赏赐给即墨大夫万户食邑,烹杀了阿大夫以及替他美言的近臣。

齐威王的这一重要举措在朝堂上下引起巨大震动,深刻影响了齐国的政治生态,使其走上大治之路。史书记载:“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大臣们不敢再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而是尽心尽力履行职责。在这样良好的政治氛围下,齐国的政务得到有效治理,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最终“强于天下”。

典故对比与启示

晏子治理东阿时,前后不同的做法在齐景公那里得到了截然不同的评价。治理东阿的头三年,晏子坚守廉洁奉公的原则,既不接受私人请托,也不收受他人贿赂,一心一意为贫苦百姓谋福利。然而,齐景公却认为他把东阿治理得混乱不堪。为了解答景公的质疑,到了第四年,晏子改变了治理策略,纵容贪腐现象,在政务处理上也变得懈怠懒惰。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齐景公反而对他予以表扬。这一典故不仅彰显了晏子以退为进的政治智慧,更暴露了君主偏听偏信,以及考核流于形式的严重问题。勤政为民的官员反倒遭到贬斥,这无疑是古代吏治评价体系的一大弊病。

与齐景公不同,齐威王在听闻身边人对即墨大夫诋毁不断及对东阿大夫赞誉不断后,并未偏听偏信,而是秉持眼见为实的原则,派人到两地进行实地考察。考察发现,即墨的荒地已然变为良田,百姓生活富足,政务处理及时、没有积压。原来,是因为即墨大夫没有讨好威王身边的权臣。而东阿邑却是另一番景象,田地荒芜,百姓饥寒交迫,面对外患也毫无作为。究其原因,是东阿大夫贿赂朝中近臣,让他们为自己说好话。齐威王并未被身边近臣的毁誉之言迷惑,他以实地考察代替道听途说,以事实政绩摒弃阿谀奉承,深入实际了解情况,以事实为依据进行评判,充分彰显了“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执政智慧与整饬吏治的决心。即墨大夫实干为民,虽遭诋毁,仍获应有奖赏;东阿大夫欺上瞒下、贪污腐败,即便有虚假赞誉,也难辞其咎。

前后两位东阿大夫,一位治理东阿时心系百姓、公正无私,不仅治理有方,还清正廉洁,最终得到提拔重用,成为名垂青史的贤相;另一位则欺上瞒下、贪腐渎职,弄虚作假、不干实事,致使治下民不聊生,最终遭到严厉惩处,落得个被烹杀的下场。由此可见,施政理念与行事作风不同,人生结局也大相径庭。两则典故虽都涉及东阿,但背后所反映的政治生态和治理逻辑却有着天壤之别,为后世提供了深刻的治理启示。

其一,为政之本在于赢得民心,考核之基在于考察实绩。晏子和即墨大夫皆以民生为根本,轻视虚名而注重实效,最终在青史留下美名;而阿大夫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纵然一时获得赞誉,最终仍身败名裂。

其二,监督机制必须健全,评价体系贵在客观。齐景公偏信谗言,险些埋没贤才;齐威王则通过暗访核查,得以去伪存真。二者的鲜明对比警示我们,政绩考核必须深入基层、广泛倾听民众声音;考核结果必须客观真实,切忌流于形式。

其三,赏罚分明能够树立正气,严惩贪腐可以以儆效尤。晏子凭借德才受到重用,齐国因此走向兴盛;齐威王烹杀渎职官员,吏治因此得以肃清。唯有建立“能者上、庸者下、贪者惩”的刚性制度,才能构建起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当代治理的借鉴意义

从晏子治理东阿时展现的勤政爱民、革新除弊,到齐威王怒烹阿大夫所彰显的整饬吏治、赏罚分明,似一面明镜,清晰映照着中国古代的为官之道与治国之策。春秋战国时期这段跨越千年的东阿往事,从正反两个维度,折射出执政为民与严明法度的永恒价值,这不仅为古代地方治理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即便在今日,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要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在新的时代,更应该始终将人民的利益置于首位,深刻认识权力来自人民,必须服务于人民。一切决策和行动,都应以满足人民需求、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深入基层,倾听民众呼声,了解实际诉求,以切实可行的举措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让执政为民的理念落实到每一项工作中。

第二,要力戒形式主义。必须坚决摒弃“只唯上、不唯实”的官僚作风,树立“实绩导向”,脚踏实地解决民生实际问题,以钉钉子精神攻克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要严格遵守纪律规范,始终坚守正义正道,以务实的态度对待日常工作,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第三,要强化监督问责。必须构建多维考核机制,增强政绩考核的科学性和全面性。考核不仅要听汇报、看材料,更要考察实际成效,注重倾听百姓声音。对于真抓实干、成绩显著的干部,要给予表彰与重用;对于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行为,必须予以严厉惩处。

第四,要坚守廉政底线。清正廉洁是永恒的主题,广大干部必须始终坚持廉洁自律,筑牢廉政底线。一方面,要加大廉政教育力度,强化干部的廉洁意识;另一方面,要严厉打击贪污腐败以及失职渎职、不作为、乱作为等行为,保持反腐高压态势。通过这些措施,涵养崇廉尚实的政治生态,为推动社会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保障。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东阿的两则典故一正一反,既是古代吏治的缩影,更为当代治国理政提供了清晰的镜鉴,深刻揭示了“民心即政绩”这一永恒真理。其中所蕴含的“务实为民”的治理基因,正是实现政治清明、长治久安的关键所在。唯有传承这一宝贵的治理基因,以史为鉴、务实革新,我们才能跳出“晏子困局”,实现“威王之治”。

2025-08-13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74517.html 1 晏子治阿及齐威王烹阿大夫两则历史典故的解读与启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