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项管理”到“共建共治共享”

——冠县“125”基层治理新体系绘就民生新画卷

■ 本报记者 刘亚杰

本报通讯员 杨强


8月10日,晨曦微露,冠县辛集镇饮马庄村卫生室,村医丁彬刚打开健康管理信息平台,系统便弹出预警:村民张大爷血压连续超标。他立刻背上随访包疾步出门。

“多亏了这个‘数字哨兵’,能抢出救命时间。”丁彬说。

这个精准守护村民健康的平台,正是冠县创新“125”基层治理体系结出的果实。所谓“125”,“1”即党建铸魂,“2”为金融强身、诚信润心,“5”是以“五心”幸福教育、“五心”卫生健康、“五心”矛调、新农村幸福食堂和新农村业校为主的“五心”为民实践。这套冠县创新推出的治理新体系,正重塑鲁西县域治理生态,释放强大效能。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有效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提升服务效能、增进民生福祉?

冠县以创新作答,探索构建“125”基层治理新体系,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双轮驱动、五心聚力的善治新路,为县域治理现代化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样本。

党建铸魂

146个居民小区实现党组织全覆盖

冠县将党建引领作为贯穿基层治理的“定盘星”和“动力源”。“125”基层治理新体系将党建引领作为核心,成立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构建“县级领导包镇联村,27家职能部门协同发力,镇街、社区、村庄联动落实”的工作格局。同时,健全村(社区)党组织带头人选育管用机制,把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8月11日,记者走进清泉街道红旗社区,“红邻书记”卜献芝正走访居民、收集社情民意。为推进治理精细化,清泉街道聚焦红邻体系建设,确定17名“红邻书记”、打造6个“红邻小区”,依托他们“人熟、地熟、事熟”的优势倾听民意,让居民住得安心、放心、舒心。亲朋邻里的情感、家常夜话的暖意,持续延伸着基层服务触角,体现了冠县推动治理重心下移、服务精细化的有效探索。

当地整合驻村第一书记、金融专员、“胡同长”等力量,打造“党建引领、多网融合、一网统筹”服务体系。目前,全县选派28名“红邻书记”,实现146个居民小区党组织全覆盖;组建驻村第一书记“冠州先锋·红色联盟”,培养入党积极分子76名,帮办民生实事186件。

双轮驱动

金融活水浇灌乡村 诚信积分兑换幸福

不久前,冠县梁堂镇“小六电商工作室”负责人王振龙点开手机上的“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平台”,11家银行上架的金融产品内容一目了然。经过比对,30万元贷款仅用3天就顺利到账。“现在不是咱找银行,是银行抢着提供服务!”王振龙笑着说。

这样的逆转得益于冠县“1234N”金融赋能模式:县乡村三级千人金融专员队伍扎根一线,线上平台实现贷款“一键直达”,线下1130个村级服务点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米”。同时,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为精品钢板、农副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超50%。3年来,金融活水精准灌溉6万农户和小微企业,累计投放贷款463亿元,利率下降让利3.6亿元。

当金融遇见诚信,“化学反应”更为奇妙。在万善乡宋村,村民许延岭的“灵芝分”信用积分因参与环境整治猛增,他兑换了体检套餐和超市折扣券。“信用能当钱花,谁不愿多干好事?”他感慨道。去年7月,冠县正式上线“灵芝分”信用评价体系,“灵芝分”平台归集信用信息6300万余条,A+级居民突破3.7万人。该县积极将“灵芝分”变现为“信用红利”,县乡村累计表扬3.16万人次,不断丰富“信易+”应用场景,涵盖“信易医”“信易批”等多个领域,用信超15万人次。

该县还结合轴承锻造、灵芝等特色产业,完善信用评级制度,为民营企业增信,增强融资能力。县政府积极协调聊城润昌农商行,为AAA级、AA级诚信企业分别授信2000万元、1000万元,为清水镇商会整体授信2亿元,利率下降0.3个百分点。深化“信用修复一件事”改革,2024年以来,召开信用修复培训会6次,培训企业1200余家,助力230余家企业重返赛道。

创新信用激励机制,让信用更有价值。该县成立“冠县诚信商户联盟”,建立跨区域信用发展联盟,制定“信易医”“信易贷”“信易学”等525条信用激励政策,已有4名学生凭信用等级享受入学优待政策。

随着“信用有价”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诚信之冠·幸福之县”的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五心”为民

暖心服务解码幸福方程式

“五心”为民理念深度融入教育、医疗、矛盾化解、养老服务等民生领域,解码幸福方程式。

今年1月,集“指挥中枢”与“实战平台”于一体的冠县综治中心正式运行。中心设三层功能区:一楼“综合受理区”实现群众诉求“一门进”;二楼“纠纷化解区”集约整合多元解纷力量;三楼“诉讼服务区”推动司法服务前移。全县14个部门(单位)整建制入驻,由县委政法委统筹协调,构建起“受理—调解—仲裁—诉讼”的全链条矛盾纠纷处理闭环。该中心运行以来,累计接待群众2000余人次,办结调解、公证、法援等事项1500余件,就地开庭审理道路交通事故纠纷等案件100余件。同时全县18个镇街均建成镇级综治中心,一支1597人的专业矛调队伍和41名“金牌调解员”活跃在基层一线。

7月24日中午12点,甘官屯镇岳家庄村幸福食堂饭菜飘香。老人用餐后,村干部在餐桌上就调解了两户宅基地纠纷,当事人感慨:“村里提供了一个免费吃饭的场所,经常能在饭桌上照个面,拉拉呱,现在没有什么心结了。”目前,全县233家幸福食堂已成“民情前哨”,累计调解矛盾500余起,更衍生出红白事“一碗端”文明餐,为村民省下大笔开销。

政府用心,抓住办好幸福教育的关键点;社会同心,抓住办好幸福教育的立足点;学校全心,抓住办好幸福教育的着力点;家长上心,抓住办好幸福教育的共同点;学生专心,抓住办好幸福教育的落脚点。近年来,冠县“五心”理念深度融入教育系统。2021年以来,新建、改扩建学校24所,新增学位1.3万余个。为14.4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国家资助金7880万元,为11145名经济困难大学新生和在校生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1.2亿元,全县没有一个孩子因经济困难而失学。

健康守护同样智慧升级。通过健康管理信息平台,2919名特殊人群用药情况被实时监测。系统一旦预警,村医立即上门——重大慢病患者规范用药率因此提高49.8%。

傍晚,村头巷尾的新农村业校里灯火通明。农技专家讲授蔬菜种植技术,台下坐满了村民。今年以来,冠县新农村业校正升级为“全民课堂”,探索研发线上机器人,让其按需推送课程,打造“永不落幕的乡村学堂”,累计受益20.8万余人次。

从金融专员奔走田垄,到“红邻书记”扎根小区;从幸福食堂飘出邻里温情,到“五心”教育滋养下一代,冠县大地上,一场深刻的治理变革正澎湃涌动:金融服务从“群众跑断腿”变为“贷款送上门”,矛盾化解从“踢皮球”变为“一站解”,民生投入从“撒芝麻盐”变为“精准滴灌”。冠县“125”基层治理新体系,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如何有效提升县域治理效能、切实增进民生福祉”的重大命题,为探索基层治理现代化路径贡献了“冠县智慧”和“冠县方案”,一幅生机盎然、充满温度的善治新画卷正在鲁西大地徐徐展开。

2025-08-14 ——冠县“125”基层治理新体系绘就民生新画卷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74555.html 1 从“单项管理”到“共建共治共享”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