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是乡村焕颜,更是思想焕新

——农村人居环境全域综合整治提升工作系列评论①

编者按

农村人居环境全域综合整治提升,关乎乡村振兴基础、关乎农民群众福祉、关乎城乡协调发展。今年以来,我市扎实推进相关工作,城乡面貌明显改善,一些积极探索也在深入开展。今日起,本报推出农村人居环境全域综合整治提升工作系列评论,敬请关注。

■ 赵宗锋

农村人居环境全域综合整治提升,是乡村焕颜的过程,是打扫干净屋前院后、整整齐齐迎接好日子的鲜活场景,更是扫除“被动思想”、撬动理念更新的心灵革命。

步入新时代,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如春笋破土,与往昔已有天壤之别。农村人居环境全域综合整治提升的“硬杠杠”也在发生明显变化,“突击打扫卫生”已成明日黄花,“治标不治本”的老路亦举步维艰。作为一项关乎乡村振兴基础、关乎农民群众福祉、关乎城乡协调发展的系统性、长期性战略工程,农村人居环境全域综合整治提升不仅是硬仗,更是长跑。在这场战役中,以往的“老思想”“旧观念”是站不住脚的,被动的思想认识不改变,“硬骨头”啃不下来,长效机制建立不起来,我们就不能妄谈胜利。

真要“面子”,就不能满足于“短期过得去、面上过得去”。一个地方干不干净、整不整洁,群众的感受最真切,也直接反映地方管理水平和干部精神面貌。从思想上正确把握“人居环境提升”的核心内涵,就不能只要一时光鲜的“面子”,更要日日清新的“里子”。农村人居环境全域综合整治提升不是打扫卫生的“小事”,考验的是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战斗力和对群众的动员能力。党员干部要组织得力、带头真抓实干,更要积极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积极广泛参与,有效激发内生动力。

要“面子”、要“里子”,更要筑牢乡村振兴的“底子”。环境要真改善、可持续,必须要把生活和工作环境保护好、把空间布局规划好,把基础设施短板完善好。乡村振兴的“底子”打牢了,方能催生丰茂产业、引来智慧良才,拉动地方经济建设,带动百姓口袋丰盈,进而促进农村人居环境全域综合整治提升长效机制的科学合理运行,实现良性循环。

在这场跋涉中,执行的落差、机制的缺失,根本上还是认知和作风上的差距。比如,高唐县、高新区等“起底式”清零整治过程中发现的各类问题,创新“以用代管”长效管护模式,取得了积极成效。不少地方探索了“积分制”“信用+”等机制,群众参与热情很高。但垃圾如山堆叠、污水无声横流、杆线如蛛网缠身的残影仍盘踞某些角落,暴露出在深化综合整治方面,一些地方依然有着认知的混沌、措施的摇摆与作风的“浮萍”。聚焦问题抓整改,着眼长效建机制,就需要从思想上、行动上、作风上持续发力,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更严作风,集中火力、持续攻坚,坚决打好打赢农村人居环境全域综合整治提升这场硬仗。

2025-08-14 ——农村人居环境全域综合整治提升工作系列评论①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74559.html 1 是乡村焕颜,更是思想焕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