桨声激荡处 文化起波澜

——“聊大龙舟 时代翘楚——从‘世界冠军’到‘文化符号’的跨越之路”座谈会侧记

■ 本报记者 贾新伟

23载,奋斗路;336金,荣与光。

他们,用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书写着一座小城桨声里的中国故事,用龙舟精神激荡起新时代的浪潮。聊城大学龙舟队不仅是一支竞技队伍,还成为了一张城市名片、一种精神象征、一个文化IP。

围绕地方主流媒体如何更好地讲好龙舟故事、传播龙舟精神、塑造龙舟文化,8月14日下午,“聊大龙舟 时代翘楚——从‘世界冠军’到‘文化符号’的跨越之路”座谈会在聊城大学举行,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组织新闻宣传、文艺工作者和聊大宣传部、聊大体育学院,就下一步聊大龙舟的宣传方向、表达方式、文艺创作等进行深入探讨,拉开了“让聊大龙舟的桨声激荡出更深远的文化回响”的传播序幕。

竞技场上的“时代翘楚”

伴随着京九铁路的开通,“天下不敢小聊城”激发着聊城人的豪迈热情,2002年的两件事至今影响深远——“江北水城”城市品牌,正式打响;聊城师范学院,实现了从“学院”到“大学”的历史跨越。

也就是这一年,东昌湖畔响起了第一声鼓点,开启了聊大龙舟23年来以桨为笔、弄潮时代的序幕。

谁承想,这支“草根队伍”日后竟成为世界龙舟锦标赛的“王者”!

今年7月的德国勃兰登堡比茨湖,“中国红”一次次闪耀在第17届世界龙舟锦标赛的赛场。当聊城大学龙舟队在U24混合组500米决赛的最后5米,以0.442秒极限反超加拿大强队时,全场沸腾了。这支平均年龄20来岁的学生军,最终以11战全胜的辉煌战绩,为中国代表团斩获11枚金牌,创造了中国龙舟世锦赛历史最佳成绩。

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队员们黝黑的脸庞上滚烫的泪水诉说着关于拼搏、团结、坚守与超越的动人故事——这就是“聊大龙舟精神”的生动写照,更是人舟合一的灵魂浇筑。正如聊城大学体育学院院长姜大勇所言:“追求胜利是志气,能够胜利是底气,敢于胜利是豪气……”

两河交汇的“成长摇篮”

黄河和运河在聊城纵横碰撞,纵是运河不折骨,横是黄河不断筋。

舟桨翻飞,东昌湖的每一朵浪花,都见证着他们的拼搏与协作。寒冬时节,队员们要破开湖面冰层训练,呼出的白气在眉睫结霜;盛夏酷暑,高温下日均划行15公里,晒脱的皮肤混着汗水粘住船桨……

聊城大学龙舟队主教练吕艳丽说:“龙舟运动源自屈原精神,我们要求队员每一桨都要带着对文化的敬畏。”这种敬畏,让聊城大学龙舟队在国际赛场上成为“行走的文化名片”——当外国选手惊叹于他们的默契配合时,队员们总会笑着解释:“我们划的不是船,是祖先的智慧,叫‘同舟共济’,这是中国人2000年前就懂的道理。”

聊城被誉为“江北水城·两河明珠”,两河赋予了这座城市丰富的水系资源和深厚的漕运、水文化底蕴。龙舟运动在聊城生根发芽,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和文化土壤。

“聊城大学龙舟队的日常训练基地就是东昌湖,正是依托于两河交汇滋养的广阔水面,东昌湖这片丰沛的水域,为这支冠军之师提供了绝佳的练兵场。”姜大勇感慨地说,“两河交汇象征着融汇与力量。聊城的水城气质、学校的全力支持、教练的科学指导、队员的刻苦拼搏,最终凝聚成一股奔腾向前的磅礴力量,恰如两河交汇,势不可当,促成了聊城大学龙舟队的成功。”

破圈传播的“流量密码”

聊大龙舟的故事,始于一座小城的湖泊,最终汇入时代的洪流。

“聊大龙舟的崛起,用实力和成绩证明:龙舟划动的不仅是船桨,更是中华文化的‘船桨’。”市新闻传媒中心总编辑玄志刚在发言时说,“聊大龙舟是从‘竞技冠军’到‘文化自信’的标杆,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是推动‘体育+’融合发展的典范,为‘黄河战略’注入青春动能,为‘讲好中国故事’开辟新赛道……”

市新闻传媒中心与会同志纷纷表示,过去对聊大龙舟的报道多集中于赛事成绩,现在应转向立体化、全媒体、沉浸式传播,形成“内容深耕、渠道融合、国际传播”的传播体系,让龙舟故事“破圈”,让世界看到,中国青年如何用奋斗定义青春;让传统看到,文化如何在创新中生生不息;让时代看到,中国故事如何由普通人书写……

——内容创新:从赛事报道到价值挖掘,打造“龙舟IP”矩阵;

——渠道融合:打造“水陆空”传播矩阵,构建“龙舟+”传播生态;

——跨国联动:强化国际传播,讲好中国龙舟故事。

7月21日,聊城市委、市政府给聊城大学发来贺信,就聊城大学龙舟队在世界龙舟锦标赛上为国争光、助力山东省龙舟队创造全运会最好成绩表示祝贺。市委宣传部就聊大龙舟的宣传作出部署。市新闻传媒中心制定具体宣传策划方案,不仅记录冠军的荣耀,而且传播龙舟背后的文化力量,让龙舟精神成为时代强音,让聊大龙舟——从赛场走向社会,成为激励奋斗的精神符号;从聊城走向全国,成为文化自信的鲜活样本;从体育走向艺术,成为新时代的文艺经典。

全民共情的“艺术表达”

当先人与水共生的智慧,化作龙舟队员们掌中的层层老茧;当古运河畔那纤夫号子穿越时空,化作今日龙舟队的呐喊回响;当那桨叶劈开的每一道浪痕,都化为一个民族写给未来的诗行……一项体育运动,便饱含艺术表达的气质,充满艺术表达的张力!

“只有让龙舟故事走进文学、影视、音乐、舞台艺术……借助文艺作品的力量,才能让它真正成为全民共情的精神图腾,让龙舟精神可感、可知、可传承。”山东籍著名导演、编剧冯万里表示,“聊大龙舟队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们不仅划船,更在划桨声中激活了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竞技场上焕发新的时代光彩。这支队伍让世界看到,传统文化并非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可以活在当下的精神力量,也告诉世人,体育无国界,但龙舟有故乡,龙舟不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一种精神。为此,我要为聊大龙舟创作一部电影。”

桨声不息,奋斗不止;桨声回荡,精神永恒。接下来,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将持续深入一线,追寻聊大龙舟竞技的荣耀、文化的薪火、青春的答案,寻找那一条聊城连接世界的航道。

2025-08-18 ——“聊大龙舟 时代翘楚——从‘世界冠军’到‘文化符号’的跨越之路”座谈会侧记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74756.html 1 桨声激荡处 文化起波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