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温度标注幸福刻度
——度假区湖西街道社区治理现代化升级之路
■ 本报记者 贾新伟
本报通讯员 黄文甲 薛文倩
在度假区湖西街道金龙怡心苑小区广场上,定期开展的“社区有好‘市’”活动,总能让沉寂的社区沸腾起来。义诊台前,医护人员为老人测量血压的声音,与惠民展销区讨价还价的乡音交织;志愿服务区内,剪刀剪头发的沙沙声与磨刀石上菜刀发出的铿锵节奏共鸣……这场被居民称为“微型庙会”的活动,已成为湖西街道居民共同的生活仪式,更是当地以创新治理破解民生难题的生动注脚。
“微型庙会”里的治理密码
“磨刀师傅,我家菜刀钝得连葱都切不断了!”8月15日,72岁的张桂兰说。在陈屯社区党委书记申红振看来,这场融合政策宣传、便民服务与惠民采购的活动,藏着基层治理的“金钥匙”:“把便民服务和赶大集结合,居民在烟火气中自然拉近距离。”今年以来,类似活动已开展280余场次,服务居民4.8万人次,矛盾调解等事项办结率达98%。
改造后的湖西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红色文化体验厅里,银发讲解员正讲述渡江战役故事,隔壁展示区陈列着居民创作的布老虎、剪纸等手工艺品。“过去办事大厅里冷清清的,现在成了唠家常、展才艺的‘邻里客厅’。”正在“信义超市”用积分兑换洗衣液的志愿者王建国说。该街道创新建立积分管理体系,对志愿服务、矛盾调解等12类行为进行量化,4000名注册志愿者累计兑换2.8万积分,让“好人有好报”从口号变成现实。
一老一小的幸福方程式
中午11点,端庄社区“幸福食堂”飘出阵阵饭香。86岁的独居老人李凤芝端着的餐盘内,清炒时蔬、红烧排骨、紫菜蛋花汤搭配得宜。社区党委书记袁新嘉介绍,针对失能群体,社区还推出“银发助餐”服务。而在二楼的暑假自习室,五年级学生赵明阳正和伙伴们制作航模,墙上的课程表显示,作业辅导、非遗体验、安全培训等课程排得满满当当。
这种“全龄友好”服务场景,是湖西街道精准治理的缩影。通过动态需求调研,街道构建起覆盖“银发族”与“少年派”的特色体系:日间照料中心解决老人“吃饭难、陪伴少”问题,青少年成长平台则提供“教育+实践”的课外拓展服务。截至目前,相关服务已惠及老人2000余人次、儿童1000余人次,真正实现“老有颐养、幼有善育”。
从陌生人社会到治理共同体
“以前,楼上漏水,邻里吵得脸红脖子粗,现在,一起做志愿者,反倒成了朋友。”居民刘爱华的经历,折射出湖西街道破解城市社区“冷漠症”的实践。通过信义积分制度,居民参与清理楼道、调解纠纷等都能获得积分,不仅可兑换米面粮油,更能优先参评“文明家庭”。这种服务换资源的机制,让社区事务从干部的事变成大家的事。
在三级党组织架构引领下,治理创新机制持续释放效能。街道党工委统筹资源,社区党委对接需求,22个网格党支部则化身“神经末梢”。某小区加装电梯居民出现分歧时,网格党支部连夜召开“小板凳会议”,最终促成全体业主签字。目前,街道已形成“15分钟便民服务圈”,实现政务服务“一窗通办”。
夜幕降临,金龙怡心苑广场上响起欢快的广场舞曲。人群中,刚结束志愿服务的退休教师周玉芬说:“现在谁家有事,只要在微信群里说一声,马上有人响应。”
这种悄然生长的共同体意识,正是湖西街道以民生温度标注幸福刻度的最好证明——当7万名居民从治理对象变为治理主体,一幅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化图景便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