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貌换新颜 活力满乡村
——姜店镇三杨村人居环境整治交出美丽答卷
■ 本报记者 赵艳君
8月15日,初秋的早晨,微风吹过,带来丝丝清凉。高唐县姜店镇三杨村,道路干净整洁,坑塘内碧水清澈,一排排路灯并肩而立,整个村子已蜕变成集乡土气息和现代风貌于一体的宜居家园。
这个村子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背后,是一场党群同心掀起的人居环境整治行动。
早年间,地处城乡接合部的三杨村,一度面临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难题。近年来,村子以“村级十项制度”为抓手,活用“喇叭一响,党员到岗”的本土党建经验,将党支部红色堡垒建设与环境整治深度融合,累计投资10万余元改造提升坑塘3处,增设围栏步道400余米,栽植树木1000余棵,安装路灯40盏,同步完成弱电入地和下水道整改。
令人欣慰的是,硬件设施的升级改造,为村庄后续环境治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环境好不好,关键看治理。”三杨村党支部书记林涛说,整治过程中,他们一手抓环境提升,一手抓长效管护,坚持党群共治理念,创新构建“网格化管理+胡同长制+门前五包+科技赋能”四维治理模式,让环境整治从“一阵风”变为“常态化”。
林涛介绍,三杨村按居住片区和人口分布,科学划分为3个网格,村“两委”成员任网格员,统筹环境整治、民生服务等工作。网格员每日巡查发现问题,通过村级治理微信群上传照片和定位,相关责任人1小时内响应、24小时内反馈处理结果。“‘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负其责’的机制,让环境问题从被动发现转向主动解决,实现治理全覆盖、无死角。”
不仅如此,为确保整治无死角,全村14条胡同各推选出1名胡同长,多为熟悉邻里、威望高的老党员或村民代表。他们每日清晨带头清扫路面,提醒群众清理卫生,带领村民实施胡同“微改造”,在闲置空地种月季、冬青,还组织孩子们在空白墙壁绘制乡土风情画,让昔日“脏乱差”死角变身为特色“风景线”。
“门前五包”制度激活群众主人翁意识。该村通过村民代表大会确定“包卫生、包秩序、包绿化、包安全、包设施”责任清单,结合“积分超市”兑换机制,让“我的门前我负责”从口号变为行动。村民李秀英笑着说:“现在清扫家门前的路时,比打扫自家院子还积极。打扫卫生攒积分,不仅能换日用品,而且环境好了咱自己住着也舒坦。”
“我们还跟通信公司合作,探索数据化管理新模式。村内重点区域安装智能监控探头,实现7×24小时实时监测,既能自动告警乱倒垃圾行为,还能在坑塘水域设置电子警戒线,有人靠近即闪灯喊话,破解人工巡查难题的同时,还能为防溺水加设‘智慧防线’。”说起村里近期的“大动作”,林涛言语之间满是骄傲。
从被动整治到主动维护,从干部带头干到党群齐心干,三杨村以“群众参与、胡同串线、网格管面”的治理闭环,交出一份环境整治亮眼答卷。如今村内步步皆景、户户整洁,群众满意度持续攀升,一幅共治共享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