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英雄故里到竞技之城
——阳谷县探索体育赋能县域发展新路径
■ 本报记者 夏旭光 本报通讯员 郭素彦 商贺
8月16日,在2025年成都世运会小金属地掷球女子单人准确抛击决赛中,来自阳谷的颜琳琳获得银牌,实现了中国代表队在该项目世界大赛上的历史性突破,也让世界记住了这座鲁西小城的名字。
从武松打虎的英雄故里,到如今培育出5项世界冠军、3项亚洲冠军和140余项全国冠军的地掷球竞技之城,阳谷用二十年光阴证明:伟大始于微小,坚持成就传奇。这座83万人口的县城,以体育为笔,谱写了县域发展新篇章,其历程恰如地掷球运动——每一次精准投掷,都是对初心的坚守;每一条抛物线,都勾勒着向上的力量。
厚植根基
在时光沉淀中积蓄突破力量
发展基层特色体育的破局之路,从来没有捷径可走。阳谷给出的答案是“久久为功”。
2002年引入地掷球项目后,该县并未急于求成,而是用6年时间在硬泥土场上夯实基础,沉淀信心。阳谷县体育运动服务中心把工作人员分成8个攻坚组系统研学求索,在10所中小学先行试点,并逐步在全县34所中小学铺开。从零星训练到每年常态化举办教职工与学生联赛,阳谷县一步一个脚印地让这项运动融入校园血脉,形成“年年有联赛、校校有队伍”的格局。伏久者飞必高,这种“从泥土里萌芽”的竞技基因,生动诠释了“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与担当。
基础设施的完善,是体育事业生长的土壤。如今的阳谷,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05平方米,县城社区实现“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农村健身器材遍及每个行政村,总投资4亿元的全民健身中心即将竣工。这些数据背后,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当体育设施从“遥不可及”变为“举步可达”,当运动习惯从“少数人的坚持”变为“多数人的日常”,这座城市的体育基因便完成了从“破土而出”到“枝繁叶茂”的蜕变。2008年全国锦标赛的成功承办、2010年国家地掷球训练基地的落户,既是对过往努力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发展的赋能,印证了“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础扎实,行稳致远”的深刻道理。
薪火相传
以人才梯队筑牢常胜根基
竞技体育的辉煌,从来不是孤军奋战的传奇,而是代际传承的史诗。
2007年,阳谷县以特殊人才引进政策迎来西安体育学院地掷球专业人才张微,这位5次斩获世界冠军的运动员,转身成为培育新苗的“园丁”,带领队伍拿下120余项全国冠军。从运动员到教练员,从“摘金夺银”到“传帮带教”,张微的转型之路,恰是阳谷体育人才培养体系的缩影。如今,8名专业教练组成的团队,构建起“选拔—培养—输送”的完整链条,让“冠军基因”得以延续——这正如江河行地,不舍昼夜,唯有源头活水不断,方能奔腾不息。
人才培育的关键,在于搭建“让金子发光”的舞台。阳谷通过承办2025年全国地掷球锦标赛暨世界运动会选拔赛,让本土运动员在家门口接受实战检验;通过建立与国家队的人才输送机制,6名选手进入国家后备人才库,4人跻身国家集训队,本次世运会中国代表队中2名阳谷籍运动员的亮相,正是这种机制的成果。“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阳谷的实践证明,县域体育人才培养不必囿于地域局限,只要搭建起开放的成长平台,小地方也能走出国家级选手。
融合共生
用体育活力激活城市动能
体育的价值,从来不止于赛场之内,更在于对城市发展的深层赋能。
阳谷深谙此道,将“体育+”的理念融入城市发展肌理:第三届半程马拉松赛让选手穿越繁华街区与观阳牌坊、紫汇湖等景观,在奔跑中触摸“武松故里”的文化脉搏;滨水慢游廊道嵌入体育文化公园,让健身与赏景成为生活日常;“阳BA”篮球赛吸引线上线下万余人次参与,带动消费市场热度攀升。这种“以赛促文、以赛带旅”的融合发展,恰似“一石激起千层浪”,让体育的能量辐射到文化、旅游、经济等多个领域。
全民参与的广度,决定着体育事业的厚度。阳谷每年举办180余场群体活动,15万人次参与其中,从村头的象棋赛到县城的游泳赛,从校园的地掷球联赛到跨区域的沿黄八县球类赛事,体育已成为连接城乡、贯通区域的纽带。“两河之约 山河相会”文化交流活动中,体育的桥梁作用愈发凸显,印证了“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古训。当全民健身成为生活方式,当体育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点,这座城市便拥有了生生不息的活力——这正是“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的生动诠释。
从硬泥土场上的艰难起步,到世界赛场的荣耀时刻,阳谷用20年时间证明:县域体育的崛起,往往不在“规模”而在“特色”,不在“速度”而在“定力”。其核心密码,在于将体育精神与城市文脉深度融合,将政府引导与市场活力有效结合,将竞技成绩与全民健康统筹推进。
以特色项目为支点,以全民参与为底座,以融合发展为路径,只要扎根基层、久久为功,每个地方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大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