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贴心服务 温暖护航
——莘县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观察
■ 本报记者 苑莘
深化“服务实体经济·律企携手同行”专项活动,组织律师深入企业开展法治体检,就完善企业治理结构、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防范化解法律风险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
开展法律援助“送法下乡”活动,组织公益法律服务活动走访调研企业12家,送法“三进”144次,开展企业法治体检47次,律师参与调解矛盾纠纷12起;
……
过去几年,莘县坚持“法治就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的理念,积极建立健全法治营商制度体系,规范和保障市场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为全县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法治保障。
该县开展了涉及不平等对待企业行政规范性文件政策清理工作,根据“谁制定、谁清理;谁实施、谁负责”的原则,要求起草及实施部门根据要求及时上报涉及不平等对待企业行政规范性文件政策清理意见,并在县政府网站上及时公布,确保清理工作扎实推进。对文件清理情况进行认真核对,摸清涉企行政规范性文件政策底数,做到不留死角、不存遗漏,确保政策规定清理全面、准确、彻底。
该县推进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对全县行政执法主体资格进行梳理核查,确认36个部门取得执法主体资格,梳理451项涉及企业行政检查事项。畅通涉企行政执法问题线索征集渠道,组织县司法局与县12345市民热线建立信息共享、分类处置、会商研判三项机制,拓展行政执法监督线索来源。对莘县30家行政执法企业联系点与70家随机企业进行满意度问卷书面调查,收集有效建议4条。实施“首违不罚”“轻微免罚”等柔性执法措施,引导和促进企业自觉守法,改善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截至目前,对违法当事人作出不予处罚5起,受益主体5个。
莘县积极构建涉企行政复议服务体系,为企业发展全流程护航。开辟行政复议绿色通道,推行“当日审查、次日补正”模式,将法定5日审查周期压缩至1日,对事实清楚、争议较小的案件适用简易程序。依托“在线复议”微信小程序,引导企业通过线上渠道提交申请,减少企业“跑腿”成本。高标准建设县行政复议应诉服务中心,实行行政复议立审分离,专门设置涉企接待窗口,针对企业行政复议案件贯彻“调解优先、应调尽调”原则,依托人民调解、公证、法律援助、仲裁、律师、行业党代表等多元解纷资源,将调解贯穿案件各个环节,最大限度挽回企业损失。建立案件回访机制,对已办结案件进行满意度调查,重点核查行政机关整改情况。对拒不履行复议决定的单位启动过错责任追究,确保企业权益落地。在工业园区、重点企业设立行政复议服务点,提供“家门口”式服务,实现维权“零距离”。
莘县还创新涉企矛盾纠纷化解模式。实施“1+1+1+N”涉企纠纷调解新模式,“司法所+基层法律服务所+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协调联动,司法所发挥牵头协调的职能作用,基层法律服务所发挥法律专业优势,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发挥涉企沟通桥接作用,三方实现有机融合;“N”是吸纳老干部、老党员等“社会五老”人员,商会成员,企业职工,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等多种力量。
围绕打通法治服务“最后一公里”,莘县创新打造县级“莘情+”一站式矛调中心,在各镇(街)分别打造“有事来聊 莘情调解”调解室,推动企业“最多跑一地、尽量访一次”。并依托智慧调解平台,积极构筑“网络异地同步调解”和“专家实时在线调解”云端模式,让企业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全方位调解、普法等服务。截至目前,全县成立县级行专调委会3个,其中商事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1个、金融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1个、消费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1个,镇(街)商会调解委员会10个。全县各镇(街)累计联合开展矛盾纠纷排查1089次,涉企纠纷调解781件,其中合同纠纷480件、生产经营纠纷256件、消费纠纷44件、知识产权纠纷1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