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时代呼唤“全能型”干部
■ 张清强
一则普通投诉,一夜之间点击破万;一场常见纠纷,几小时便引爆网络……全媒体时代,社会治理生态深度重塑,网络舆情成为各级干部必须直面的新考题。
当前,信息传播格局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信息生产从机构主导走向“万众皆媒”,传播路径由单向灌输变为多向互动,舆情发酵周期从以天计缩短至以小时甚至分钟计。传统回应模式在全民监督的聚光灯下显得迟缓被动。话语权“去中心化”,让舆论场成为干部能力的“检测场”,培养“全能型”干部已成为建设“六个新聊城”的必答题。
所谓“全能”,不是苛求干部成为样样精通的“超人”,而是要成为扎根水城的“多面手”。具体而言,需要练就六项功夫:做政治坚定的“定盘星”,在热点、争议话题前站稳立场;做业务精深的“金刚钻”,做到问策能答、遇事能办;做善用网络的“扩音器”,用群众语言讲好政策;做应急处突的“防火墙”,关键时刻敢于发声、善于引导;做群众工作的“连心桥”,畅通民意渠道;做数据驱动的“导航仪”,科学决策施策。
锻造这样的“全能型”干部,需要全市上下协同发力。首先要打破“媒体应对是宣传部门的责任”的误区,把媒介素养纳入干部必修课,树立全媒体思维,让干部学会把政府决策部署转化为老百姓看得见的实际行动。
组织层面要拿出“聊城方案”,优化干部考核体系,增加舆情处置、群众满意度等指标权重;依托市委党校等培训平台,搭建“实战练兵场”,通过情景模拟提升应急处突能力;组建“融媒体智囊团”,为干部提升短视频拍摄、舆情分析等能力提供技术支持,解决“想做不会做”的难题;健全容错机制,为出于公心、敢闯敢试的干部撑腰鼓劲,打消“怕出错、不敢为”的思想顾虑。
于干部个人而言,则要主动“破茧”。要改变观念,不把不懂网络当借口,从怕网拒网到主动触网用网,积极学习新知识、尝试新表达,善用短视频宣传党的好政策。把网上听民意变成习惯,通过微信群、评论区了解网友所思所盼,将群众“吐槽点”变成工作着力点。
全媒体时代是放大镜,照见社会治理细枝末节;也是淬炼场,考验干部担当。这场“倒逼”既是严峻挑战,更是转型机遇。当更多干部能在直播间解民忧、在微信群听民意、在舆情处置中稳民心,就能把舆论压力转化为治理动力,为加快建设“六个新聊城”注入强大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