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乘“数”而上 “智”水而兴
——聊城打造数字孪生水利建设新标杆
■ 本报记者 王文轩 本报通讯员 赫鹏
鼠标轻点,位山闸的实时画面出现在大屏上;数据“奔涌”,全市水情态势尽在“一张图”呈现;智能预警,让违规取水行为无处遁形……在“江北水城”聊城,一场以数字技术重塑千年治水实践的变革正乘势而起。依托“智水聊城”数字孪生平台,聊城市水利局推动“治水”走向“智水”,为智慧水利建设树起新标杆。
数字破局,直面水治理沉疴
“过去部分河流、关键水利设施缺乏实时监测设备,水位、流量等关键数据依赖人工采集,时效性和准确性不足。”聊城市重点水利项目服务中心信息化科科长杨庆君坦言,精准调度决策因此受限。信息孤岛更成为治水的障碍——水利、气象、水文、城管等部门数据协同困难,综合治理推进缓慢。系统分散、低效管理,也是长期存在的内部梗阻。面对国家关于构建智慧水利体系、提升水情测报和智能调度能力的要求,聊城亟需破局。
问题所指,即是改革所向。市水利局以问题为刃,破局开路:贯通全市水利感知神经末梢——4.3万余路涉水视频监控、近700处雨情水情站点星罗棋布,织就全域水情“一张网”。更关键的是打破“信息孤岛”:依托自主打造的“智水聊城”数据中台,纵向贯通省、市、县三级数据,横向打通气象、水文、城管等数个部门壁垒,1.2亿余条涉水数据在此汇聚、碰撞、增值。决策响应时间从以日计缩短至分钟级,水资源管理、防汛抗旱从此有了“最强大脑”,初步实现了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功能,响应了国家智慧水利建设的核心目标要求。
系统谋划,绘就智慧新图景
“智慧治水,非一日之功,需系统谋篇,夯基垒台。”市水利局水利事业发展和保障中心副主任冯耀奇介绍,“我们紧扣市委‘6293’工作思路,赴浙江宁波、嘉兴考察学习,问计于先行者;邀请中国水科院、武汉大学等顶尖院所的智囊现场把脉。”
在深入贯彻“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要求的基础上,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线,一套清晰的“1366”数字孪生水利架构跃然而出:以“智水聊城”平台为核心,筑牢“水利一张图、感知一张网、数据一中台”三大根基,统一六项运行机制,最终驱动水资源管理、水灾害防御等全要素业务智能升级。其核心在于“三网融合”:整合原本孤立的感知设备,让江河湖库尽收眼底;打通科室壁垒,实现水资源、河湖管理等业务系统“一键登录”;推动省市县数据与防汛、环保、税务等部门共享互联。数字血脉畅通无阻,水利治理便有了“统一、协同、智能”的筋骨。
治理升级,赋能高质量发展
数字赋能,水润民生。如今的聊城,数字孪生体系已初具规模:水资源调度精度跃升,旱涝防御从被动抢险转向主动防控,城乡供水实现智慧化精准调配,河湖管理迈入“掌上时代”。更深刻的变化体现在协同治理:发改、审批、环保、税务等多部门数据在“智水”平台交汇融合。大数据关联比对如同“火眼金睛”,精准锁定监管漏洞。平台运行以来,依托税务、环保数据交叉核验,83户无证取水企业、17户超计划取水户及近860万方违规取水量被有效查处,8个未批先建的水保项目得以及时整治。水利工作从“单兵突进”转向“集团作战”,“智水”之力正重塑管水治水新格局。
从“治水”到“智水”,一字之变,折射出聊城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深刻转型。站在新起点,市水利局深化“一级建设、多级应用”模式,打造“全市一盘棋、县区有特色”的智慧水利生态,向着全省领先、全国一流的数字孪生水利标杆奋力进发,为聊城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更强劲的“智水”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