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学子:把论文写在阳谷大地上
■ 本报记者 姬翔 布玉净
本报通讯员 陈楠
“最近,又一批清华大学学子来到阳谷县乡村一线,依托专业知识与调研实践,从特色产业升级到文旅资源开发,全方位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清华智慧’。”8月24日,共青团阳谷县委副书记孔明介绍,自2022年起,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已组织120余位学子先后7次赴阳谷开展社会实践。
阳谷辣椒产业是当地富民支柱,年产朝天椒干椒7000余吨,产品远销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地。今年,当地规划了万亩辣椒产业园,如何优化布局、延链扩链,成为乡村发展的关键课题。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学生石浩鹏与团队深入李台镇调研,撰写辣椒产业链调研报告,提出推动技术升级、深化产品加工等建议,得到当地干部认可。“这些建议贴合产业需求,我们正联合村民推进落实,让‘纸上方案’变成‘田间实效’。”孔明说。
在李台镇王申楼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辣椒小麦套种”模式已实现高产——小麦亩产过千斤、辣椒亩产超800斤,农民亩均效益破万元,但人才短缺、种植标准化不足仍是“成长烦恼”。“村里智能农机岗招不到人,青年人才留不住;不少村民种辣椒靠经验、靠天吃饭,缺乏统一标准。”石浩鹏直言。针对这些问题,学子们不仅建议建立标准化种植流程,还教会村民用AI检索种植与管理技术。“清华学子带来了理念革新,解决了套种中的不少专业难题。”村党支部书记王全龙感慨。眼下,学子们还聚焦品牌宣传策划,助力阳谷辣椒走得更远,阳谷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李永亮满怀期待地说:“希望借助他们的力量,把产业发展、产品加工与品牌推广做得更扎实。”
除了赋能特色产业,清华学子还深挖阳谷文旅资源,为狮子楼景区量身打造文创产品。清华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学生蒲政声带领团队,从年轻人的喜好切入,将水浒文化与趣味创意结合,让文字玩出“新花样”;设计的“武松”潮玩手办威武又萌趣,融合水浒英雄与地方特色的系列IP形象兼具文化内涵与现代美学。“已陆续设计出IP形象、漆扇、笔筒、纪念币等20多种文创产品,上线后很受游客欢迎,既提升了景区品牌影响力,也让文化更有‘范儿’。”狮子楼景区负责人程清宝说。 今年1月,清华大学乡村振兴阳谷实践基地正式揭牌,同步成立山东省海峡两岸青少年乡村振兴实践交流中心、山东省博士生联谊会博士小院及阳谷县博士生联盟。为深化校地合作,共青团阳谷县委还招募20余名聊城籍清华学子组建后备队长人才库,由他们固定担任实践支队长、副支队长,推动校地对接常态化、精准化。“未来,我们将持续把清华智慧融入阳谷乡村振兴,让青春力量在基层沃土上结出更多硕果。”共青团阳谷县委书记雷玉琢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