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凳会”上话家常 急难愁盼有回响

——新华路街道的民主协商新实践

 ■ 本报记者 张目伦

本报通讯员 朱红光

“张大姐,您家月季撒的生物药剂管用不?”8月25日清晨,在临清市新华路街道乾城小区广场上,红邻书记王培功捧着民情记录本,和晨练的居民们唠着家常。寻常的对话背后,是新华路街道“有事来聊”民主议事模式。

乾城小区民主议事模式的推广,是从坐在三张塑料板凳上商量居民的烦心事开始的。

“那天下午闷热得很,物业办公室门口的梧桐树下,摆了三张塑料板凳。”小区业委会成员崔华亭至今记得第一次议事会的场景。他说,古楼社区党委书记陈宏岩先坐下,手里拿着一张皱巴巴的纸,上面写着居民反映的急难愁盼问题:3号楼后的海棠树生了虫,叶子被啃得像筛子;水景池没护栏,有孩子差点滑进去;雨季地下室总渗水,排水管成了“摆设”……

“这些事不大,但搁在谁心里都不舒服。”业主陈明的话音刚落,遛弯路过的张香兰就凑了过来:“我看呐,虫害得治,但不能用烈性药,我家小孙女总爱在树下捡花瓣。”物业管理员周伟赶紧接话:“我们咨询过农业专家,生物药剂对人无害,但得配合人工诱捕,这就需要志愿者搭把手。”

你一言我一语间,塑料板凳从三张变成了七八张。社区网格员唐丽丽把大家的话一条条记在本子上。两个小时后,“生物药剂喷洒+人工诱捕+志愿者巡查”的治虫方案、“限时开放+护栏加高+警示标识”的水景管理办法、“全面排查+月度清淤+雨季预案”的排水措施,都有了明确的负责人和解决时间表。

根据虫害治理方案,街道党建办协调农业部门送来生物药剂,社区党支部组织20名党员志愿者分片巡查,物业安排专人每天记录虫情变化。仅两周时间,小区虫害几乎没有了,补种的30株绿植全部成活。水景池改造过程中,业委会成员挨家挨户征求意见,最终定下了开放时段;物业连夜加装了1.2米高的安全护栏,社区则制作了卡通风格的警示标识。最让居民感慨的是排水难题的解决,物业动用高压疏通车对小区3公里长的雨水管网进行全覆盖排查,清出的淤泥装了12车,大家再也不用靠“人工”排水了。

自“有事来聊”模式推行以来,新华路街道召开各级议事会2300余场次,解决绿化养护、设施维修、邻里纠纷等民生问题580余件。在新华路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的展厅里,党工委书记朱亮指着墙上的“议事闭环流程图”说:“我们不仅要让‘有事来聊’成为解决问题的手段,更成为凝聚民心的纽带。”

如今的新华路街道,议事场景越来越鲜活:“邻里集市”上,摊位间的空地上就能开场微协商;邻居聚餐“幸福拼桌”时,居民边包饺子边聊小区规划;“社区书记来了”活动中,书记带着职能部门负责人现场回应居民诉求。16处党群阵地成了“议事厅”,楼栋意见箱、线上留言板收集的“金点子”,正源源不断转化为治理措施。

2025-08-28 ——新华路街道的民主协商新实践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75349.html 1 “板凳会”上话家常 急难愁盼有回响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