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清林:用科技大棚孕育新希望
■ 本报记者 贾新伟
本报通讯员 王奕明
曾经手握焊枪,在异乡与轰鸣机器为伴;如今俯身田间,在家乡用工匠精神耕耘土地。
这便是度假区于集镇牛王村返乡创业者陈清林,他依靠16亩地上熠熠生辉的新型钢架大棚,完成了从技术工人到现代“棚主”的华丽转变,种出了乡村振兴的新希望。
游子返乡种下“梦想”
在外打工20余年,陈清林熟练地操控焊枪,在城市的工厂里流下汗水。
然而,每当回乡,看到逐渐沉寂的土地和留守的老人,他的心里总不是滋味。“我把大半辈子的价值都贡献给外地了,现在该为家乡做点事了。”2024年,陈清林作出人生重大抉择——回乡创业。
这个决定让乡亲们不解,机械师傅和农民这两种职业,似乎是两条平行线。但陈清林有自己的见解:“搞农业也要讲精细化,大棚就是土地上的‘机器’。”
他承包下16亩土地,将积蓄全部投入新型钢架大棚建设。从力学结构到采光角度,他凭借机械师的严谨态度,亲手参与每个环节的设计安装。当一座座现代化大棚如银龙般盘卧田间时,村民们的目光从怀疑变成了认可。
科技大棚结“甜蜜果”
走进陈清林的大棚,仿佛进入精密实验室。温度计、湿度传感器一应俱全,葡萄藤蔓的间距精确到厘米。“每株苗都是‘设备’,得用数据说话。”他笑着解释。
这位“半路出家”的农人展现出惊人的学习能力。白天,他像呵护精密仪器一样照料着每一株幼苗,研究温度、湿度、光照对果实的影响;夜晚,他挑灯学习种植技术,攻克病虫害难题。他用机械师的耐心和精益求精,实践着现代农业的精细化管理模式。汗水浸透了衣衫,也浸润了土地。
在温室,他精心培育的葡萄通过促早技术打时间差,上市早,预计正果期产量达五六千斤。“订单农业”是陈清林的另一张王牌。他与莘县一些企业合作,西瓜、蜜瓜还未成熟就被预订一空。
小村庄涌动“振兴潮”
陈清林的大棚不仅是生产基地,还成了乡村振兴的“实训场”。农忙时,他优先雇用本村20余名留守妇女和老人。更可贵的是,他毫无保留地传授技术,鼓励并带动有意向的乡亲共同发展大棚种植。
村民张强感慨道:“清林这娃不简单!他带回来新技术、新观念,更带活了村里的土地,带富了乡亲们的口袋。这16亩地上的大棚,种的是瓜果,结出的是咱村实实在在的希望啊!”如今,越来越多的钢架大棚正在牛王村崛起。
艳阳高照,陈清林站在大棚前,身后是碧绿的葡萄、蜜瓜,他说:“我的‘精细农业’梦才刚刚开始。”这个曾经的机械师傅,如今正用工匠精神“装配”着乡村振兴的崭新图景。他的目光望向远方,仿佛在不远处的村口,又一批返乡青年的身影正渐行渐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