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生减负 患者受益 医院提效
——聊城以智能病历驱动数字化医疗
■ 金增秀 周长才
“市医院数字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大大提高了医生的工作效率,也使患者从中受益,使医院管理更加精细化,整体服务质量得到有效提升。”8月26日,聊城市人民医院有关负责人表示。
医生从烦琐文书工作中解放出来,患者对诊疗过程更清晰放心,这一“减”一“增”,折射出聊城市数字化医疗建设的稳健步伐。作为山东省首批省级区域医疗中心,聊城市人民医院在全市率先试点智能病历系统,以技术赋能医疗流程再造,实现了医院诊疗服务整体提质增效。
医疗的核心是医生,如何把医生的精力真正用在诊疗关键环节上,是提升服务质量的重点。以往,临床医生常常埋头于文书工作,反复核对数据、完善病历记录,耗费了大量本该用于诊察和沟通的时间。智能病历系统精准切入这一痛点,通过自动集成患者诊疗信息生成规范化初稿,使单份出院记录书写时间减少60%,医生日均节省文书耗时1.5小时,不仅实现了效率提升,更是对医疗人力资源的“精准释放”,让医生能够更专注于病情分析和与患者交流。
医疗质量是医院发展的生命线,而病历质量则是基础保障。聊城市人民医院并未止步于病历“自动生成”,更致力于构建“智能初稿—人工审核—质控闭环”的全流程管理体系。智能病历系统试运行期间,累计生成763份标准化病历,预计三年内住院病历智能化覆盖率超80%。系统内置200余项实时质控规则,使关键字段缺失率降低76%,因书写不规范导致的医疗纠纷风险下降52%,相当于配备了一位“24小时在岗的智能质控员”。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通过本地化部署与云端算力相结合,每年可节约人力成本约200万元,实现了“控险”与“降本”双赢,为全市公立医院精细化管理树立了标杆。
医疗创新的最终落脚点是患者受益。对患者而言,出院并不代表诊疗结束,清晰、完整的医嘱是康复效果的重要保障。过去,因信息遗漏导致的重复咨询甚至用药错误时有发生。如今,智能系统生成的出院记录整合了治疗全程关键信息,医嘱逻辑一致性达到98%,复查时间、用药剂量等要素覆盖率从83%提升至100%,成为患者“看得懂、用得上”的康复指南。标准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出院指导,显著提高了患者对治疗方案的理解,让医疗技术真正成为医患之间的“暖心桥”。
“让群众看病少排队、沟通更充分、流程更顺畅,是我们优化医疗服务的出发点。”聊城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张月莲表示,市人民医院的实践为全市医疗卫生系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探索,今后将系统总结推广智能病历与质量管理相结合的建设经验,进一步拓展应用场景、深化人机协同,加快以数字技术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与区域均衡布局,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效、优质、温暖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