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韵融旅 一境风华

——临清市奏响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新乐章

■ 本报记者 王培源

临清贡砖系列文创、宛园景区文创、精美竹器令人目不暇接,融合了鳌头矶、舍利塔、博物馆等文化元素的系列印章成为“抢手货”……在8月15日至17日于苏州国际博览中心举行的第七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上,临清以独特魅力精彩亮相,让千年运河文化在展会现场焕发新活力。

作为运河古城,临清历史底蕴深厚,文旅资源宛如繁星般璀璨。如今,临清实施“文旅兴市”战略,探索出党政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新模式,开创了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局面。

坚持“三个全域”

提升文旅产业集聚度

曾经,临清的文旅资源犹如散落的珍珠,缺乏整合,产业集聚度不高。面对这一问题,临清积极探索资源整合、产业集聚的新路径,全力打造大运河文化带示范样板。

在全域规划文旅产业方面,临清按照“全域布局、一体共建”的思路,以中洲古城为核心,大运河、黄河故道为轴线,深入挖掘全市工业旅游、田园休闲、国学文化等特色文旅资源,构建起“一心两带六区”的全域旅游格局。临清把文旅项目纳入招商“大盘子”,规划实施31个总投资37亿元的文旅项目,建成了运河风情园、国棉1960文创园等一批标志性项目,推动临清文旅“全域红”。

临清通过组建文旅兴市专班、建立保障文旅高质量发展联动机制,三年梯次推进古城提升、智慧文旅等40项任务,补齐“吃住行游购娱”要素功能,为游客织密“服务圈”、增强“获得感”。

突破“三个瓶颈”

提升文旅产业支撑力

资金短缺、人才匮乏、资源活化度低,曾是阻碍临清文旅产业发展的瓶颈,如今,临清探索“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市场化运营路子,成功加以解决。

临清在国有投资平台下设文旅公司,探索“政策金融+资本运作”多元融资模式,为钞关景区争取债券资金4400万元,引导三和集团、新华地产投资7.9亿元建设宛园、乾城里美食街等景区设施,以政府“小投入”撬动社会“大资本”,社会资本投资运营占比超90%。

临清在突破人才瓶颈上狠下功夫,创新人才引育模式,在山东艺术学院、临清工业学校开设“京剧班”,联合济南大学、聊城幼儿师范学校打造宛园产学研实践基地和演艺团队,培育非遗传承人、职业导游、专业演员1000多名。

临清打破产业边界,做活“旅游+”的文章,拓展了红色游、生态游、非遗游、研学游、康养游等特色旅游路线,实施“山东手造·临清尚礼”文化创意工程,推出临清贡砖、狮猫刻瓷等文创产品200多种。

实现“三个升维”

提升文旅产业影响力

投入周期长、效益转化慢,是许多地方文旅产业遇到的难题。临清坚持久久为功、精耕细作,努力打造近悦远来的文化会客厅、旅游目的地。

临清坚持美食临清、美德临清一体化打造。节庆期间广大市民“让食、让景、让路”于客,2000多名志愿者提供暖心服务,构建起社会协同、全民参与的文旅服务机制,用“极致宠客”换“万众来临”。

在品牌塑造升维上,临清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充分释放“天下运河 非凡临清”“猫在临清 韵味食足”城市IP吸引力,通过高标准举办戏剧美食文化节、运河大集等节庆活动,擦亮美食、京剧、狮猫、桑黄等“金字招牌”,持续提高临清文旅的品牌影响力。

宣传营销升维也为临清文旅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临清创新主媒自媒联动、线上线下协同的宣传推介机制,发挥文旅推介官、网红达人“引流”作用,打造引客入聊“桥头堡”,切实把“流量”转化为“留量”,把临清文旅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胜势。

如今的临清,正以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不断探索创新,砥砺前行。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临清文旅产业必将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

2025-09-02 ——临清市奏响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新乐章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75492.html 1 文韵融旅 一境风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