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市工业遗产焕发新活力
本报讯 (记者 王培源) 9月3日,在东阿阿胶产业园区的阿胶探秘长廊里,透过智能玻璃墙,可见全自动生产线正在运转。这处2019年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的国家工业遗产,每年吸引游客达200万人次。
近年来,我市以典型培育为引领,以政策扶持为保障,扎实推进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聚力打造文化底蕴深厚的工业文化品牌。将工业遗产保护、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建设等任务纳入“十四五”规划纲要等重要文件,同时作为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及黄河、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关键内容,提供坚实政策支撑。定期开展工业遗产普查,全面掌握遗产所有权归属、现状及利用规划,建立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结合城市更新改造进程,针对不同类型工业遗产采取差异化保护措施,确保工业遗产有效保存与合理利用。围绕阿胶、酒类、食品等特色工艺流程,鼓励企业设立博物馆。通过“空间重构”“价值重塑”推动工业遗产活化利用,实现工业遗产“再生”。依托工业遗存建筑厂房,最大限度发挥其使用价值。
此外,我市进一步强化品牌引领,发展工业旅游,鼓励东阿阿胶、景阳冈酒业、济美酿造等企业顺应年轻人需求,培育工业设计、文化创意、文化旅游等新业态,打造“观光工厂”“体验工厂”,引入20余项传统非遗项目,将具有科普性、文化性、体验性的工业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不断丰富群众旅游体验,打造特色消费场景,推动传统产业多元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