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5幅烈士画像背后的“寻英路”
■ 本报记者 赵艳君
8月27日,69岁的张长敬第一次见到爷爷的模样。对着爷爷的画像,他深深地弯下腰,三鞠躬。
当日,高唐县双拥志愿者协会负责人张瑞友和冠县志愿者郭鹏,将刚刚装裱完成的三幅烈士画像,送到冠县六十二烈士纪念馆。其中的一幅就是张长敬的爷爷张万顺。
“我从来没见过爷爷,也不知道他长啥样。以后,逢年过节再祭拜的时候,就不用只对着他的名字磕头了。”张长敬轻抚画像,眼角湿润。和他一样,另外两位烈士张士成、张思俊的家人,紧紧怀抱着烈士的画像,不停地向志愿者鞠躬致谢。
六十二烈士纪念馆位于冠县东古城镇后田庄村,这里长眠着在抗日战争期间英勇牺牲的62名烈士,张万顺、张士成、张思俊便是其中的三位。他们生前没有留下任何影像资料,牺牲后,留给后人的只有无尽的哀思和深深的遗憾。
双手捧着大伯张士成的画像,73岁的张思周老泪纵横:“大伯牺牲的时候才19岁,我是听着他们的战斗故事长大的。没事的时候,我就来这个纪念馆看看,现在好了,有了这幅画像,我们也算有了个念想。”他一边用纸巾擦着眼泪,一边凝视着亲人的画像,眼神里闪着亮光。
那么,这三幅画像背后有着怎样的情感联结?一个有着上千名志愿者的公益组织,还有什么样的感人故事?张瑞友的一番介绍,给出了答案。
“我们是一个专注于为烈士寻亲、给烈士画像的志愿者组织,有包含退役军人、社工、大学生在内的1000多名志愿者。今年3月份,一名冠县籍现役军人找到我们,询问能否为冠县六十二烈士画像。在对接了相关信息后,我们邀请专业画像师,根据烈士后人的容貌,复原了其中三位烈士的画像,并送到他们家人手中。”张瑞友说得并不复杂,但这个过程却并不轻松。
时间回到5年前。
2020年,致力于为烈士寻亲的张瑞友决定为埋葬在高唐县三十里铺镇郭庄村的无名烈士找“家”。“我的老家就在这里,之前每次路过都看到一个坟茔,听老人说,这里埋葬着在郭庄战役中牺牲的烈士,却没人知道他们是谁。”张瑞友说,在高唐县人武部和高唐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大力支持下,他们查阅了大量史料,用时两个多月,最终梳理出157名烈士的信息,在烈士牺牲地建起两面“英烈墙”,并将他们的名字一一刻在上面,让他们在英勇就义的地方,有了一个共同的“家”。
事后,志愿者又辗转奔波,与大部分烈士家属取得联系。“他们专程赶到这里祭拜,有的烈属甚至从墓地掬起一捧泥土带回家,当听说我们可以邀请安徽师范大学、聊城大学等知名高校专业人员为烈士画像后,他们更是激动不已,甚至泪流满面……”说起这些,张瑞友沉默许久。他说,正是因为这样,他和他的团队才更加坚定了为烈士寻亲的信心和力量。
46岁的张瑞友是一名退役军人。截至目前,他和他的团队先后为山东、安徽、河南、湖北等地的烈士画像405张,并帮助285名烈士找到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