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庄烽火映初心

■ 本报记者 张承斌 庞玉伟

本报通讯员 周蛟

在莘县大王寨镇杨庄村的胡同里,藏着厚重的红色记忆——这里是中共冀南区委员会旧址,曾是冀南区抗日根据地政治、军事指挥核心,宋任穷率冀南区党政军机关在此战斗、生活三年,带领军民在敌后书写同心抗敌的壮丽篇章。

1941年冬,时任中共冀南区委书记的宋任穷首次抵达杨庄。据介绍,杨庄沙荒地多、杂树密、苇子丰,四周有土围子防护,仅东西两门可出入,地理环境利于隐蔽与防御,是敌后抗日理想据点。1942年,冀南抗日形势趋紧,宋任穷带队伍进驻杨庄,设冀南区党委和军区司令部;1943年7月,莘县与朝北县合并为莘朝县,划归冀南区,区党委行署机关及军区司令部进一步扎根,统筹抗日斗争。

彼时杨庄面临“天灾+人祸”困境。1943年,冀南先遭8个月干旱,后水灾、雹灾、虫灾、瘟疫接踵而至,加之日军围剿与封锁,百姓苦不堪言。“宋司令的兵不好当,破袜子破鞋破军装……土枪土炮上战场,打一仗胜一仗”,杨庄流传的童谣,正是八路军艰苦作战、军民共抗时艰的写照。

面对困境,宋任穷率冀南区党委多管齐下。军事上,指挥部队攻克南乐、大名等县城,收复邱县、莘县等七城,以劣势装备创佳绩;民生上,牵头生产自救与借粮运动,无盐就熬硝盐,无牲口就人力拉犁,宋任穷身先士卒,被称为“咬牙干部”;同时建救灾委员会赈济受灾群众,开办冀南、鲁西银行,发行货币、设印刷所,打破经济封锁,保障军需与物资交流。

冀南区抗日根据地革命历史陈列馆里,一副牛套藏着惊险往事。1943年12月14日,日军突袭杨庄,宋任穷组织掩护抗日小学师生撤离,自己未及转移。危急时刻,村民将牛套挂在他背上,佯装呵斥其干活,宋任穷借农民形象脱险。馆内老照片、旧武器等文物,也诉说着军民互助的岁月。

宋任穷还重视兵工生产,在杨庄夏高升家大院设鲁西北抗日兵工厂。虽仅有几台机床、数十人,但副厂长杨其延与杨其震、杨玉堂、盖亮等“土专家”屡创奇迹:冲压铜钱制弹头复装子弹,研发无烟炸药造1300箱手榴弹(杀伤敌占比近半),组建攻关小组摸索用猎枪子弹作为迫击炮引信管,补装备短板。

兵工厂的高光时刻是修复一门日式九二步兵炮。该炮是1941年潘溪渡战斗的战利品,曾被拆散掩埋,日军搜捕无果。运至杨庄后,宋任穷多次指导修复,还特别关照兵工厂战士伙食。战士们废寝忘食组装,试射时盖亮受伤,宋任穷悉心照料并协调医护资源助其康复。1942年6月16日,该炮试射成功,命名为“盖亮炮”。此炮参与朝南战役等,毁敌工事240余处,杀伤日伪军1670余人,现陈列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1944年春,冀南区党委在杨庄等地召开地委、县委会议,宋任穷部署干部作风、群众工作;同年5月,冀鲁豫区与冀南区正式合并,形成抗敌合力。宋任穷后来感慨:“冀南平原作战依靠人民,两千万百姓就是两千万部队。”

如今杨庄红色基因代代传。作为聊城市重点革命老区村,中共冀南区委员会旧址在2018年1月被确定为山东省党史教育基地。大王寨镇修复宋任穷旧居、兵工厂等旧址,打造红色集群。清明、烈士纪念日等节点,许多机关、学校在此举办入队、入团、入党仪式,厚植爱国情。年近七旬的村民杨淑女看着奔向陈列馆的小学生说:“亲历历史的老人不在了,但知道这段历史的人越来越多。”

传承红色基因,赋能乡村振兴。杨庄党员干部、青年农民秉承“咬牙精神”,将革命精神化为发展动力,让这片烽火土地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2025-09-08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75769.html 1 杨庄烽火映初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