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昔日闲置宅基地 今成街边微花园
——固河镇打造和美宜居环境走笔
■ 本报记者 李万超 姬翔
9月6日,在高唐县固河镇黄园子村,果农黄廷来正踮着脚采摘今年最后一茬秋月梨。竹编的提篮里,黄澄澄的梨挤作一团,最大的足有一斤多重,果柄处还挂着半片枯黄的梨叶,轻轻一掰,“咔嚓”裂开的瞬间,清甜的汁水便顺着指缝淌进粗布袖口。
黄廷来带着丰收的笑容介绍:“我种了棉花、梨树、枣树、椹子树、核桃树,光这些收益每年就有4000多元,年纪大了,不出门,利用家里的闲散地,做些简单劳作,就能保证这块地的丰收。”
谁能想到,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残垣断壁”,墙皮脱落处露着青灰色的砖,野蒺藜从砖缝里钻出来,把半人高的荒草压得东倒西歪。如今,这里开满了紫色的雏菊花;院门口新砌了砖路,弱电入地。近年来,固河镇因地制宜、特色开发,将荒废宅基地变成“微景点”和“收益点”,将之前的“残垣断壁”转化为菜园、果园、花园、公园“四小园”等小生态板块。通过打造文化广场、“街边微花园”等,提升路边乡村景观和基础设施建设。
“这里改造前堆满杂物,卫生也差,大家都躲着走,改造后干净整洁,还种上了花花草草,环境变好了,看着敞亮,心情也舒畅起来了。”在固河镇前辛村,刚刚忙完农活的村民吴来祥说。
前辛村常住人口400人左右,多为五六十岁的老人,由于外出务工的人越来越多,很多宅基地长期无人使用。为此,村党支部书记周万青多次召开党支部会、党员大会,成立摸排小组,对全村空闲宅基地、“残垣断壁”户数及分布等情况开展摸底排查,形成数据翔实、精准到户的“闲置资源清单”,并利用“固河七点半”党群议事机制,召开党员、群众代表会议。该村组建由10名村民代表构成的评议小组,创新“民主决议建档+不动产证”工作法,对于没有不动产证的,通过评议小组成员测量确定宅基地面积和“四至”,村“两委”成员开展包片联户行动,带动群众自主拆除危房。
整治前,村里有“残垣断壁”30余处,闲置宅基地10余处。现在,“残垣断壁”已全部拆除,闲置宅基地得到有效盘活。村里还充分利用这些土地,打造了10余个“微景点”,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在推进宅基地整治过程中,固河镇注重制度创新,将“积分制”管理融入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通过建立“残垣断壁”动态监测体系,将宅基地管护标准纳入村规民约,积极推行“积分制+美丽庭院评比”激励模式。村民可通过参与拆违治乱、卫生保洁、绿化维护等获得积分,兑换生活用品或公共服务。这种正向激励机制有效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推动环境整治从“政府主导”向“全民共创”转变。如今,昔日的闲置宅基地变身“街边微花园”“邻里休憩角”,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村民在家门口即可享受“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宜居生活,幸福感和获得感显著提升。
固河镇聚焦打造和美宜居农村人居环境,创新实施“残垣断壁整治+宅基地盘活”综合治理,探索形成“四步工作法”,即精准摸排定方案、民主协商破难题、多元盘活增效益、长效管护保成果,以“小投入”激发乡村治理“大效能”,构建起宅基地整治全链条工作机制,为推进乡村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两年来,固河镇累计拆除“残垣断壁”1300余处,盘活闲置宅基地600余亩,村集体年均增收3.8万元。